闻之一切法,事必遇其偶。
台传康乐翻,石识李源友。
大士昔示相,聊藉仁谦手。
步步(bù bù)的意思:逐步,一步一步地进行或发展。
不应(bù yīng)的意思:不应指的是不应该,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是不应该发生或存在的。
尘垢(chén gòu)的意思:指尘土和污垢,比喻极其微小的错误或过失。
大士(dà shì)的意思:指有大德行、大智慧、大胆识的人。
康乐(kāng lè)的意思:指心情愉快、舒畅。
理人(lǐ rén)的意思:理解人心,善于洞察他人的思想和感情。
离尘(lí chén)的意思:脱离尘世的喧嚣,远离尘埃的纷扰。
灵感(líng gǎn)的意思:指创作、思考等活动中突发的灵光、启示。
菩提(pú tí)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菩提树,比喻佛法的真理和智慧。
崎岖(qí qū)的意思:形容道路或情况艰难、坎坷。
倾城(qīng chéng)的意思:形容女子容貌极美,美得令人心动。
适足(shì zú)的意思:形容正好合适或恰到好处。
天竺(tiān zhú)的意思:指印度,也用来形容远方或外国。
天一(tiān yī)的意思:指天下第一,最优秀的人或事物。
文通(wén tōng)的意思:指文化修养广博,通达多样的知识和技能。
无不(wú bù)的意思:没有不,表示全部都。
香市(xiāng shì)的意思:形容市场繁荣、生意兴隆。
笑口(xiào kǒu)的意思:嘴角上扬,表示开心、快乐的样子。
一切(yī qiè)的意思:表示全部、所有的事物。
一方(yī fāng)的意思:一方指一个地区或一个人。
震旦(zhèn dàn)的意思:指大地震动,天地动摇。
一切法(yī qiè fǎ)的意思:指各种法律、规定或办法。
这首诗描绘了对佛教圣地天竺的向往与探索,以及在天竺所见所感的深刻哲思。诗人以“天竺天一方,震旦兹亦有”开篇,将天竺与中国的联系巧妙地勾勒出来,表达了对遥远佛教文化的敬仰与向往。
“闻之一切法,事必遇其偶”,点明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无论身处何方,都能遇到相应的佛法启示。接着,“崎岖入葱茜,步步离尘垢”描绘了进入佛教圣地的艰难旅程,同时也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之旅,每一步都远离世俗的束缚和烦恼。
“台传康乐翻,石识李源友”通过引用历史上的两位高僧康乐和尚和李源,强调了佛教文化在天竺的深厚传承和影响,以及它跨越时空的力量。康乐和尚和李源都是在中国传播佛教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故事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连接中印佛教文化的桥梁。
“大士昔示相,聊藉仁谦手”提到大士(可能指观世音菩萨)曾经显现相貌,借助仁谦之手传达佛法,进一步强调了佛法的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精神。仁谦作为传递者,象征着佛法在人间的传播和实践。
“灵感无不应,香市倾城走”描绘了天竺寺庙中的香火旺盛,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寻求灵感和智慧。这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力,也体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渴望。
“恒处菩提座,此理人知否”则提出了一个深奥的问题:是否每个人都能够常坐菩提座,即是否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智慧?这个问题引人深思,鼓励读者去探索和实践佛法的真谛。
最后,“文通教易禅,适足启笑口”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结束,暗示了佛法的教义虽然深奥,但通过恰当的解释和应用,可以让人会心一笑,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和乐趣。这不仅是对佛法的赞美,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倡导,即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天竺佛教文化的描绘和对佛法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智慧和精神追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