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哉斲轮手,堂下笑桓公。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嘲 子 由 宋 /苏 轼 堆 几 尽 埃 简 ,攻 之 如 蠹 虫 。谁 知 圣 人 意 ,不 尽 书 籍 中 。曲 尽 弦 犹 在 ,器 成 机 见 空 。妙 哉 留 轮 手 ,堂 下 笑 桓 公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尽(bù jìn)的意思:没有尽头或没有限制
蠹虫(dù chóng)的意思:比喻危害深远、难以根除的恶劣事物。
机见(jī jiàn)的意思:机会一见
曲尽(qǔ jìn)的意思:形容某种情况、事物或表达已经达到了极限,没有任何余地或机会。
人意(rén yì)的意思:人们的意愿或心意。
圣人(shèng rén)的意思:指具有高尚品德、智慧卓越的人
书籍(shū jí)的意思:
[释义]
(名)书(总称)。
[构成]
并列式:书+籍
[例句]
收藏书籍。(作宾语)堂下(táng xià)的意思:指在堂屋下面,表示地位低下或受人轻视。
之如(zhī rú)的意思:形容某物或某人的状态或特征与另一物或另一人相似。
- 注释
- 堆几:堆积。
尽埃简:尘埃深厚。
攻之:侵蚀。
如蠹虫:像蛀虫。
圣人意:圣人的深意。
不尽:不只。
书籍中:书本之中。
曲尽:音乐结束。
弦犹在:琴弦仍在。
器成:技艺完成。
机见空:智慧空灵。
妙哉:真妙啊。
斲轮手:制轮人。
堂下:堂下的人。
笑桓公:像桓公开怀大笑。
- 翻译
- 堆积的书籍尘埃厚,仿佛被蛀虫侵蚀。
谁能真正理解圣人的深意,那并不只在书本之中。
音乐虽已曲终,琴弦依然留存。
技艺精湛的制轮人,他的智慧超越了世人,如同堂下的桓公开怀大笑。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嘲子由》。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通过对书籍和学习态度的反思,表达了对传统学问方式的批判以及对创新思考方法的追求。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场景:书桌上积满了厚厚的尘土,而学习者却像蛀虫一样不断地啃咬着这些书籍。这里蕴含着对传统死记硬背方式的讽刺,认为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理解圣人的本意。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知识局限性的认识。他认为圣人的智慧和意境并不完全体现在书籍之中,暗示着学习应该超越书本,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这两句通过音乐和工艺制作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弓弦拉紧到了极致,乐器制作完成后,内心也能看到更深层次的空灵之境。
“妙哉斲轮手,堂下笑桓公。” 最后两句赞美了一位能够巧妙驾驭车轮、在大厅中对着桓公(古代名将)的雕刻而发笑的工匠。这里的“笑”蕴含着一种超然和自信,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技艺高超者能够超越常人看待问题的态度的赞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传统学问方式的反思,倡导了一种更为创新、深入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展现了苏轼对于匠人技艺和智慧的尊重,以及他个人对于知识探求的独到见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觉衰呈汪桐阳教授四首·其三
平生判青白,好丑悬心胸。
看朱忽成碧,转首今一翁。
绝怜窗底月,坐废诗书工。
磨研正亥豕,反覆寻鱼虫。
当时擅轻俊,下目一纸空。
天工忘听察,障此阿堵中。
文章不可恃,信足欺盲聋。
欲求一匕药,刮膜开双瞳。
尝闻先达言,目与心神通。
废书减思虑,远胜金篦功。
便当逐一散,挥弦送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