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钵游嵩径,鸣钟爇柏芗。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烦恼(fán nǎo)的意思:指心情烦闷,苦恼困扰。
何须(hé xū)的意思:表示不需要或没有必要做某事,也可以用来劝告别人不必要的行动。
鸣钟(míng zhōng)的意思:指声音高亢、激昂,如钟声鸣响一般。
青鬓(qīng bìn)的意思:指年轻人的黑发,也用来形容年轻人的美丽和青春。
取次(qǔ cì)的意思:取次指的是频繁地接连做事,形容行动迅速、连续不断。
相忘(xiāng wàng)的意思:相互忘记,彼此不再记得。
寻常(xún cháng)的意思:寻常指平凡普通、常见的事物或情况。
真如(zhēn rú)的意思:真实的样子或本来的样子。
紫衣(zǐ yī)的意思:指帝王的服饰,也用来形容尊贵、高贵的人物。
自得(zì dé)的意思:自我满足,自我得意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首句“自得真如湛”,诗人表达了僧人内心达到了一种纯净、深邃的状态,仿佛与宇宙真理融为一体,无需外在的修饰或改变。接着,“何须尽刬章”则暗示了僧人对繁琐礼仪的淡然态度,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形式上的繁复,而在于内心的纯净与自在。
“紫衣同取次,青鬓异寻常”两句,通过服饰和年龄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僧人的超凡脱俗。紫衣象征着僧侣的身份,而“取次”一词则表明这种身份并不影响其日常生活的随意和平凡。青鬓则代表了僧人的年轻,与常人无异,但这种“寻常”并未减弱其内在的非凡之处。
“洗钵游嵩径,鸣钟爇柏芗”描绘了僧人日常修行的生活场景。洗钵是僧人每日必行的仪式,象征着心灵的洗涤;游嵩径则展现了僧人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过程。鸣钟与爇柏芗(点燃柏木香)则是佛教仪式中的重要元素,前者代表了法音的传播,后者则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宁静。
最后,“莫疑非释性,烦恼已相忘”两句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诗人强调,尽管僧人可能在外表上与普通人无异,但其内心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烦恼,达到了与佛性相契合的境界。这不仅是对僧人修行成果的赞美,也是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生活态度的颂扬。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