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哉三十馀,悲哉五十里。
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
若不信吾言,龙时侯贼起。
不信(bù xìn)的意思:不相信、怀疑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地妖(dì yāo)的意思:指地下的妖怪,比喻隐藏在地下的危险或祸害。
见喜(jiàn xǐ)的意思:指看到令人高兴的事情或者人物,感到欢喜。
君子(jūn zǐ)的意思:君子指的是有德行和高尚品质的人,通常用来形容有修养、有风度、有道德的人。
佞臣(nìng chén)的意思:指奸邪、阴险狡诈的官员或谄媚奉承的人。
欺妄(qī wàng)的意思:以欺骗和虚假的手段欺负他人。
若不(ruò bù)的意思: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三十(sān shí)的意思:指男子到了三十岁时,应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立足之地。
衔悲(xián bēi)的意思:形容内心悲痛、痛苦难忍。
妖灾(yāo zāi)的意思:指祸乱、灾难。
贼臣(zéi chén)的意思:指为了谋取私利而背叛国家、背离忠诚的奸臣。
中间(zhōng jiān)的意思:指事物的中部、中间位置,也可引申为指在两个事物之间。
子地(zǐ dì)的意思:子女地位低下,没有权力和地位。
这首诗名为《谶诗》,是南北朝时期高僧释宝志所作。诗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的起伏与世事的变迁,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预言的意味。
首句“乐哉三十馀,悲哉五十里”以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人生早期的快乐与中期的悲哀。三十多岁正值壮年,本应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却以“乐哉”开头,似乎预示着快乐并非长久。而“悲哉五十里”则暗示了人生中期的转折点,五十里可能象征着人生的一半,此时的悲哀可能是对过往岁月的反思或是对未来的忧虑。
接下来的“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则进一步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八十三岁,或许是对寿命的一种象征,预示着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子地(可能指家庭或社会)将遭遇不祥之灾。这不仅强调了人生的短暂,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动荡和变化。
“佞臣作欺妄,贼臣灭君子”这两句则直接触及政治层面,批评了佞臣的欺诈和贼臣的暴行,导致君子(正直之人)的消失。这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沦丧和正义缺失的深切忧虑。
“若不信吾言,龙时侯贼起”一句,以预言的形式警告世人,如果忽视了这些警示,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和灾难。这里的“龙时”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而“侯贼起”则预示着祸乱的开始。
最后,“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悲观态度。马中间可能象征着人群中的普通个体,身处其中的人们只能默默承受悲伤,而无法找到喜悦。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悲哀。
综上所述,《谶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动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正义和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