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景阳井》由元末明初诗人王逢所作,通过对景阳井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哀婉的情感。
首句“踏臂歌残壁月昏”,以“踏臂歌”这一动作,暗示了历史的沧桑与人物的悲凉。在月色昏暗的墙壁前,仿佛能听到远古的歌声回荡,营造出一种凄迷的氛围。这里的“踏臂歌”不仅指实际的动作,更蕴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感慨。
次句“骊龙犹藉井生存”,通过骊龙(传说中的龙)与井的关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骊龙象征着古老的力量与智慧,而它“犹藉井生存”,则意味着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古老的文明与精神依然能够顽强地延续下去。这里巧妙地将自然元素与历史命运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寓意深度。
第三句“石阑漫涴胭脂色”,描绘了一幅石栏杆上沾染着模糊不清的红色痕迹的画面。这“胭脂色”可能象征着曾经的繁华与美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痕迹变得模糊不清,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同时,“漫涴”二字也表达了时间侵蚀一切的力量,使得曾经的辉煌化为尘埃。
最后一句“不似湘筠染泪痕”,将景阳井与湘筠(湘妃竹)进行对比,强调了景阳井中所承载的历史哀愁与情感的深刻。湘筠的“染泪痕”通常用来比喻女子的眼泪,这里用来形容景阳井,意味着井中所蕴含的是更为复杂和沉重的历史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悲伤,而是整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哀痛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景阳井这一具体的物象,寓言般地探讨了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情感的永恒。王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将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情感巧妙融合,展现出一幅既宏大又细腻的历史画卷。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哭林止庵
止庵诸老行,今日九原人。
头为谈经白,家因好客贫。
欲铭贞曜墓,来哭广成真。
俯仰南湖月,瑶琴锁碧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