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访 僧 支 提 寺 宋 /陆 游 高 名 每 惯 習 鑿 齿 ,巨 眼 忽 逢 支 道 林 。共 夜 不 知 红 烛 短 ,对 床 空 叹 白 雲 深 。满 前 鐘 鼓 何 曾 忍 ,匝 地 毫 光 不 用 寻 。欲 識 天 冠 真 面 目 ,鳥 啼 猿 啸 總 知 音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云(bái yún)的意思:指白色的云彩,比喻轻松、自由自在的心情。
不用(bù yòng)的意思:不需要、不必要
对床(duì chuáng)的意思:指两个人在同一床上睡觉,也可引申为同一屋檐下生活。
高名(gāo míng)的意思:名声很高,声誉卓著。
惯习(guàn xí)的意思:指长期形成的习惯行为或思维模式。
毫光(háo guāng)的意思:指非常微小的光亮。
何曾(hé zēng)的意思:表示事物已经过去,不再存在或不再发生。
巨眼(jù yǎn)的意思:形容人眼光独到,见识广博。
面目(miàn mù)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的真实情况或本来面貌。
天冠(tiān guān)的意思:指人的头顶上有一顶天冠,比喻人非常聪明、才智出众。
匝地(zā dì)的意思:形容数量很多,连续不断。
凿齿(záo chǐ)的意思:形容人说话利索,口才流利。
知音(zhī yīn)的意思:知己,好朋友
钟鼓(zhōng gǔ)的意思:指宴会或庆典上的钟声和鼓声,也用来比喻各种喜庆、热闹的场合。
真面目(zhēn miàn mù)的意思:真实的面貌或真正的本性
- 注释
- 高名:显赫的名声。
每惯:常常。
习凿齿:指人名,这里代指名声显赫的人。
巨眼:敏锐的眼力。
支道林:人名,著名的佛教高僧。
共夜:深夜。
红烛:红色的蜡烛。
对床:两人相对而卧。
白云深:形容山林幽深。
何曾:哪里曾。
忍:忍受。
匝地:遍布大地。
毫光:微弱的光芒。
天冠:比喻高人的身份或智慧。
真面目:真实的性格或本质。
鸟啼猿啸:自然界的鸣叫声。
总知音:都能理解。
- 翻译
- 他名声显赫常被人提及,突然遇见了眼光独到的支道林。
深夜相谈浑然忘却烛光短,相对而坐只能感叹山林之深远。
满耳钟鼓声中从不觉得刺耳,遍地光芒无需刻意寻找。
想要真正了解他的真性情,只需倾听鸟鸣猿啼就能共鸣。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访僧支提寺》,通过对僧人支道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高僧智慧与禅意的敬仰。首句“高名每惯习凿齿”,将支道林的名声比作古代博学的史家凿齿,暗示其学识深厚;次句“巨眼忽逢支道林”则赞美他的洞察力如同明眼人般独特。
“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两句,通过夜晚长谈的场景,描绘了诗人与支道林深入交流的情境,即使时间流逝,他们也浑然不觉烛火已短,感叹禅心如白云般深远。接下来,“满前钟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寻”进一步赞美了寺庙的宁静和僧人的修为,即使钟鼓声声,也未能打扰他们的内心平静,他们的智慧光芒无需刻意寻找。
最后两句“欲识天冠真面目,鸟啼猿啸总知音”表达了诗人对支道林的敬仰,认为他能理解自然界的语言,仿佛与天地万物共鸣,揭示出他的超凡境界和深厚禅修的领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访僧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支提寺僧人支道林的敬仰以及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四月二日因公出诣城隍庙行香同高判簿郑长司黄广文及儒士钟子常坐庙门之下观一邑境内之溪山喜而有作·其二
偶坐古庙垣,趁此公事馀。
因得雅怀适,更喜吟眸舒。
遐思山谷士,皎皎同白驹。
形迹脱物外,声名播中区。
自知志有在,凡欲无所须。
肯立齐王门,所好异瑟竽。
冥鸿不可弋,驰马不受拘。
何为书咄咄,谋拙守一隅。
机深计非左,嗜浅形自臞。
当今圣明君,苍生望来苏。
沾濡德泽广,宽大法网疏。
愿鼓南薰弦,至治如有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