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大敌(dà dí)的意思:指强大而难以对抗的敌人或劲敌。
非罪(fēi zuì)的意思:没有罪过,无罪
奉使(fèng shǐ)的意思:按照命令或派遣去做某事。
旌节(jīng jié)的意思:旌节是指旗帜和军旗,也用来比喻英勇的军队或杰出的人物。
举兵(jǔ bīng)的意思:指举起武器,组织军队,进行战争。
南人(nán rén)的意思:指南方人,即南方的人。
尚书(shàng shū)的意思:指古代官职,掌管文书、文件的官员,也泛指书籍、文书。
使官(shǐ guān)的意思:指通过投机或阿谀奉承等手段来谋取官职或晋升。
铜马(tóng mǎ)的意思:指古代铜雕马像,比喻虚有其表、外表华丽却没有实质内容的事物。
乌合(wū hé)的意思:指人或事物杂乱无章、不合理、不协调。
骁腾(xiāo téng)的意思:形容人勇猛,精神饱满。
虚声(xū shēng)的意思:指没有实际行动或作为的声音,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有名(yǒu míng)的意思:有名指的是名声大,广为人知。
元戎(yuán róng)的意思:指勇猛威武的样子。
约法(yuē fǎ)的意思:遵守规定或约定的法律、规则或方式。
杖钺(zhàng yuè)的意思:指权力和军事力量。形容一个人有权势,掌握着军队,能够统治和控制一方。
专征(zhuān zhēng)的意思:指某一事物或现象具有特定的特征或特点。
-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钱澄之创作的《端州杂诗又十一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元朝军队南征的情景,以及对当时政治和军事决策的反思。
首句“元戎杖钺已专征”,描述了元朝军队在首领的指挥下,手持象征权力的钺斧,开始了对南方的征伐。接着,“约法南人禁举兵”一句,表明了元军对南方人民的约束,禁止他们反抗。
“乌合自难迎大敌,骁腾或可借虚声”两句,对比了南方民众的自发抵抗与元军的声势。乌合之众难以抵挡强敌,而元军凭借其军容的威严,或许能制造出一定的威慑力。
“冒封恩滥诛非罪,奉使官多撤有名”揭示了元朝统治下的腐败现象。滥施封赏,随意诛杀无辜,官员被频繁撤换,这反映了朝廷内部的混乱和不公。
最后,“过岭尚书旌节弃,幸邀铜马脱馀生”表达了对一位尚书在越过山岭时,因形势所迫放弃官印和仪仗,最终得以逃脱一死的感慨。这一幕既体现了个人的机智与生存本能,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动荡、人性扭曲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元朝南征的场景,以及对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和人对雪
匽薄一樽酒,栖迟双鬓毛。
随风散檐雪,卷地作秋涛。
汉使去不返,边人寒更劳。
谁当如李愬,乘间缚酋豪。
次韵林楙南秋兴见寄
秋阳晃朗秋江前,秋山崷崒飞鸟边。
待扶仙人九节杖,去采玉井千叶莲。
一丘一壑不在我,或用或舍其如天。
故人谪官卧空谷,谁与晤语情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