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惠山泉(其三)》由明代诗人王弘诲所作,通过对惠山泉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人云中冷泉,味在此山中。” 开篇以“人云”引出话题,指出人们常说的中冷泉之味,其实蕴含在山中。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泉水的味道比喻为山中的韵味,暗示了自然之美往往隐藏于日常之中,需要用心去感受和发现。
“不知天一初,谁与定铢两。” 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提出疑问:“在天地初开之时,究竟谁能够决定事物的价值轻重?”通过这一设问,表达了对自然界万物平等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人类主观评价标准的质疑。这里的“铢两”,本是古代计量单位,用来形容事物的轻重,此处借指事物的价值评判标准。诗人似乎在探讨,自然界的美与价值,并非由人类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有着其内在的、客观的规律和标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描绘了惠山泉的自然之美,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地评价和欣赏自然之美。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满江红·其五渔舟
莽莽云平,都不辨、近山远水。
尽徘徊、尚留波面,未归湾尾。
浪猛深深鸥抱稳,波寒缩缩鱼沈底。
恐狂风、颠雨岸多摧,舟难舣。船篷重,拖不起。
蓑衣湿,森如洗。想杖头未足,杯中无计。
渔网吹翻无把捉,钓竿冻断成抛弃。
到高歌、风静月明时,谁如你。
水调歌头·其三游银山寺和壁间张安国作
晚嶂倚斜日,秋树战悲风。
一泓绀紫澄碧,中有睡蛟龙。
散作清溪明玉,激上长松流水,雨电乱寒空。
抛却红尘袂,飞入妙光宫。佛国大,天溥博,地含洪。
空岩乱壑递响,珠影动金容。
万古碧潭空界,一点青霄明月,涝漉总无功。
云散殿突兀,风动铎丁东。
八声甘州·其四读谢安石传
气佳哉、烟紫石头城,云碧雨花台。
想东山前后,望春树绿,看晚潮回。
自古英雄豪杰,无不待时来。
拥鼻微吟处,山静花开。
商皓亦常如此,羡苍生皆有,瞻望之怀。
但淝河洛涧,此事偶然谐。
疑是彼、八公草木,得神明、相亮不相猜。
西州泪、千年犹湿,回望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