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晚莺二首·其一》
《晚莺二首·其一》全文
宋 / 张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庭树知秋彫晚枝,春莺一去几时归。

晚来何事枝头见,哑咤数声还复飞。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何事(hé shì)的意思:表示问原因,询问事情的缘由。

还复(hái fù)的意思:表示回答或回复。

几时(jǐ shí)的意思:表示时间的不确定,相当于“何时”。

晚来(wǎn lái)的意思:迟到、来晚了

哑咤(yǎ zhà)的意思:形容人在愤怒或气愤时,无法出声发作。

枝头(zhī tóu)的意思:指事物的最高点或最前沿的位置。

注释
庭树:庭院中的树木。
知秋:感知到秋天来临。
彫晚枝:落叶显得苍老。
春莺:春天的黄莺。
去:离去。
归:回来。
晚来:傍晚时分。
何事:为何。
枝头:树枝上。
哑咤:鸟鸣声。
数声:几声。
还复飞:又飞起来。
翻译
庭院中的树木已感知到秋天的到来,枝头的落叶显得苍老。
春天的黄莺已经离去,何时才会回来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时分,庭院中树木凋零的景象。"庭树知秋彫晚枝"中的"彫"字用得十分传神,它不仅形容了树枝在秋风中摇曳的样子,更暗示了秋天到了,而树枝则似乎在诉说着这份季节的变化。

"春莺一去几时归"抒发了诗人对春天逝去、鸟儿离巢的一种怀念和期待。这里的"春莺"指的是春天的燕子,它们随着春天的消逝而远去,留下了诗人的无限思绪。

接下来的两句"晚来何事枝头见,哑咔数声还复飞"则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鸟儿在树梢上栖息、偶尔发出几声鸣叫,然后又重新振翅飞翔的画面。这里的"何事"表达了诗人对晚来景象的好奇与感慨,而"哑咔数声"则形容了鸟儿低沉而有节奏的鸣叫,极富表现力。

整首诗通过对庭院树木和鸟儿的观察,抒发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四季更迭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流转、自然变幻的一种深切体验。

作者介绍
张耒

张耒
朝代:宋   字:文潜   号:柯山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生辰:1054—1114年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猜你喜欢

落花诗三十首·其十三十三元

舒啸高台望广原,百花今有几花存。

从来玉貌难长姣,错恨青皇是薄恩。

灯烛西宫虚绛帐,淋铃南内怨黄昏。

谁能更展回春手,惆怅隋家旧日园。

(0)

落花诗三十首·其七七虞

石家别业洛城隅,昔日风光近有无。

不见留欢围锦障,但闻如意碎珊瑚。

香消谷口春泉冷,人堕楼头夜月孤。

试过遗基望残景,数株芳树带平芜。

(0)

鸣琴行送樊孟泰令广昌

子贱宰邑日,鸣琴不下堂。

琴中有妙理,坐使庶事康。

君今出宰携琴鹤,山水麻姑元不恶。

南熏舜殿已曾听,单父清声应继作。

客路西风惜别离,停杯立马意迟迟。

空囊无物为君赠,聊陈琴趣君当思。

琴不在弦不在指,金徽玉轸徒为尔。

自古希声属大音,谁知趣在无弦里。

有弦有声并有情,八风六律总和平。

大弦张急小弦绝,勿以春温等秋烈。

明徽善手两相调,游鱼秣马皆娱悦。

邑有豪暴君摧之,中弦霹雳随霜飞。

岂无贤士在空谷,又奏幽兰与鸣鹿。

曲罢遥闻乌夜啼,应怜野哭多孀妻。

乌啼天曙飞朝雉,境内遣鳏须料理。

立身凛凛同高山,清节冷冷若流水。

曲如钩兮虽封侯,不若如弦气更遒。

君看美材居爨下,自有识者能相求。

行行莫厌为俗吏,但贵不思泉石意。

古调今人多不弹,琴心三迭泪潺湲。

念我时能操别鹤,愿慎动静加君餐。

(0)

九日同王张二山人登白塔台书怀

冯高秋望杳无涯,表里河关拥汉家。

已倩白云扶落帽,更携黄菊散空花。

清砧出郭催寒近,返照衔山度鸟斜。

古往今来何日尽,大千世劫本恒沙。

(0)

燕京早秋

旅食京华且岁时,西风又报入桐枝。

积薪宦况秋逾冷,落叶惊心鬓易丝。

朔气近边闻雁早,岭云临海得书迟。

忧时寄远俱无赖,惆怅新停浊酒卮。

(0)

闻笛二首·其二

胡床聊一弄,秋思已千重。

萧瑟吟寒叶,微茫韵远钟。

叫云天似水,裂石夜惊龙。

莫奏单于曲,旄头照夕烽。

(0)
诗词分类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诗人
恒超 柳公绰 查元方 刘子羽 王通 陈经正 钱端礼 田顼 成克巩 沈焕 毕大节 幸元龙 邓玉宾 耶律洪基 王翱 金昌绪 尹懋 谭意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