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虏家女,嫁作汉儿妻。
- 鉴赏
这首诗《折杨柳歌(其二)》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折柳送别的场景,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对离别之痛的感慨。
“不惜折杨柳”,开篇便以“不惜”二字点出主人公对离别之事的豁达态度,虽知折柳意味着离别,却依然愿意为之,展现出一种深情与无奈并存的情感。接着,“孟津杨柳西”一句,将地点明确为孟津,而“杨柳西”则暗示了送别者与被送者即将分别的方向,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距离感和时间上的流逝感。
“本是虏家女,嫁作汉儿妻。”这一句则揭示了主人公的身份背景,她原本是北方(虏家)的女子,却嫁给了南方(汉儿)之人,这样的婚姻跨越了民族界限,象征着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同时,这也暗含了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与文化碰撞,以及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微小与复杂。
整首诗通过对折柳送别的细节描绘,以及对主人公身份的揭示,展现了离别时的深情与不舍,同时也触及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层主题,让人在欣赏诗歌之美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情感与文化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赏南枝
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
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
丹染萼、玉缀枝。又岂是、一阳有私。
大抵是、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霜威莫苦凌持。
此花根性,想群卉争知。
贵用在和羹,三春里、不管绿是红非。
攀赏处、宜酒卮。醉捻嗅、幽香更奇。
倚阑干、仗何人去,嘱羌管休吹。
湘春夜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满庭芳.三首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