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刺蓐,又有刺竹。有刺竹矣,无刺蓐矣。
彼竹何族,有刺如簇。蹴之者瘃,天委彼酷。
南有刺竹,又有刺木。有刺木矣,无刺竹矣。
彼木何族,有刺如簇。触之者衄,天委彼酷。
谁使尔触,尔衄谁讟。达者鼓腹,歜者裂肉。
斧斤畟畟,自贻伊毒。天道好复,况利于木。
南有刺蓐,又有刺竹。有刺竹矣,无刺蓐矣。
彼竹何族,有刺如簇。蹴之者瘃,天委彼酷。
南有刺竹,又有刺木。有刺木矣,无刺竹矣。
彼木何族,有刺如簇。触之者衄,天委彼酷。
谁使尔触,尔衄谁讟。达者鼓腹,歜者裂肉。
斧斤畟畟,自贻伊毒。天道好复,况利于木。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的《南有刺》,以刺竹和刺木为象征,寓言深刻。诗中通过对比“南有刺蓐”与“有刺竹”,以及“有刺木”与“无刺竹”的变化,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和因果报应的道理。诗人运用比喻,将人分为达者和恚者、蹴者和触者,前者因明智而避开困难,后者则因愤怒或鲁莽而受苦。同时,诗人也暗示了人们应当顺应自然,避免过度砍伐,以免自食其果。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体现了曾丰的哲思和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吁嗟此日不再得,今古几人持道脉。
先贤讲学旧东林,明府得朋新丽泽。
四子言如万斛珠,二泉说与千金易。
绛帐清风拂子衿,黄堂化雨润丘陌。
一旦归舆赋随初,吾道虽南马首北。
仲尼归鲁是何年,泗水泉林并增色。
田间遗老顿无主,使我攀车泪沾臆。
草深一丈讲堂前,吁嗟此日不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