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此挽联颂扬了张百熙先生在国家与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为社稷臣,为教育家",开篇即高度赞扬其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一片苦心,至死不二",强调了他一生致力于国家和教育的事业,即使面对困难与挑战也矢志不渝的决心。
接着,"有井上馨,有勃虏塔",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张百熙先生比作井上的香气与勃虏塔(可能是指某种象征性的高大建筑),意在表达他的影响力深远且持久,如同井水之香,勃虏塔之高,影响着后世。
"千秋巨子,得公而三",则进一步肯定了张百熙先生作为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其贡献与影响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使得后人对其敬仰之情犹如增加了三倍。这不仅表达了对张百熙先生的崇高敬意,也体现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重。
整体而言,此挽联以深情的笔触,高度概括了张百熙先生在国家与教育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是对一位伟大教育家的深切缅怀与高度评价。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木兰花慢.生日谢寄居见任官载酒三十七岁
怕年来年去,渐雅志、易华颠。
叹梦里青藜,间边银信,望外朱轓。
十年竟成何事,虽万钟、于我曷加焉。
海上潮生潮落,山头云去云还。人生天地两仪间。
只住百来年。今三纪虚过,七旬强半,四帙看看。
当时只忧未见,恐如今、见得又徒然。
夜静花间明露,晓凉竹外晴烟。
送秦秘监以显谟知潼川
杜侯归未几,又送秦侯归。
锦衣赫相望,里闬生光辉。
仅存二三士,去意不可羁。
王张屡乞身,余亦五请祠。
岂不明主恋,去就各有宜。
昔岁语杜侯,志得官无卑。
近忽省前误,热突无寒煤。
君门天九重,赤子命一丝。
诗书谩胀腹,字字不适时。
俯瞰大江流,仰看苍云移。
悠悠未有届,蹙蹙安所驰。
昊天岂民憎,翻覆不可期。
愿随力所逮,必以诚求之。
求之有弗得,况忍相瘠肥。
临分重回首,吾匪怀吾私。
临发潼上许侍郎提刑饯于东山赋诗留别
人生出处亦何常,又到涪江江上乡。
山色如逢故人语,松声仍作去年香。
红裳大舶满清镜,翠潋白沙明夕阳。
未省此欢何日更,拟邀明月照昏黄。
题牟节叟介寿堂和刘左史韵
儿大诗书敌富强,妇供滫瀡养尊章。
照盘晓日龙为炙,介寿春风玉作堂。
礼物皆由天赋分,家荣亦使里生光。
人生有子不翅足,况复孙枝习气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