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此诗由明代诗人湛若水所作,名为《题扇赠郭平川太守二首(其二)》。湛若水以“心学”著称,此诗亦体现了其哲学思想与艺术造诣的融合。
首句“平川消息问何如”,开篇便以平川景象设喻,引出对事物本质的探求。平川象征着广阔而平静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指人心的广阔与宁静。诗人在此提出疑问:“消息问何如?”即在广阔的平川之上,如何探寻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内在意义?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更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思。
次句“只有中思是坦途”,紧承上句,强调了内心的思考才是通往真理的正确路径。这里的“中思”指的是内心的深思熟虑,是超越表面现象,直达事物本质的思考方式。诗人认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唯有通过深入内心的思考,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和方向,这条道路虽然看似艰难,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途径。
接下来的“奋箑无中生有处”,进一步阐述了思考的力量。箑,即扇子,这里借指思考的工具或过程。诗人说,通过不懈的思考,可以发现那些看似无中生有的新知和洞见。这不仅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更体现了思维的活跃与创新精神。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人们能够揭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相,创造出新的理解和价值。
最后一句“应知有有即无无”,是对前文思想的总结和深化。它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在追求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中,所谓的“有”与“无”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有”与“无”的相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人们能够超越表面的“有”,触及更深层面的“无”,从而达到一种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平川、思考、创造和相对性的哲学探讨,展现了湛若水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深刻的思考,不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寄题杨升庵先生写韵楼
左顺门前哭声起,诏狱争收杨太史。
两番败杖血未乾,失病匆匆行万里。
万里投荒供远游,点苍山色横吟眸。
禅房小住二十日,遂令名迹成千秋。
海光旧额问谁署,楼上徘徊不忍去。
轶事曾闻续采鸾,此是先生著书处。
六书转注留艺林,一字价值双南金。
楼与先生同不朽,从今蛮语变华音。
先生品羞璁萼伍,先生学本程朱主。
德业何由臻日新,资性不足书堪补。
年年瘴海嗟飘零,只眼徒为白也青。
一编商榷亦偶尔,斯楼终古流芳馨。
君不见,梁王宫殿生禾黍,黔国亭台游雀鼠。
胜地非逢著作才,雕梁画栋归何许。
又不见,《实录》亲持史局权,赎刑谠论动经筵。
回翔馆阁终无恙,安得修名绝域传。
呜呼簪花傅粉皆游戏,气节犹存大礼议。
木密谁争投笔功,桂湖空忆藏书地。
《垂柳》诗成任自讴,一声横笛不胜愁。
那知明社成墟久,突兀天涯剩此楼。
《寄题杨升庵先生写韵楼》【清·严廷珏】左顺门前哭声起,诏狱争收杨太史。两番败杖血未乾,失病匆匆行万里。万里投荒供远游,点苍山色横吟眸。禅房小住二十日,遂令名迹成千秋。海光旧额问谁署,楼上徘徊不忍去。轶事曾闻续采鸾,此是先生著书处。六书转注留艺林,一字价值双南金。楼与先生同不朽,从今蛮语变华音。先生品羞璁萼伍,先生学本程朱主。德业何由臻日新,资性不足书堪补。年年瘴海嗟飘零,只眼徒为白也青。一编商榷亦偶尔,斯楼终古流芳馨。君不见,梁王宫殿生禾黍,黔国亭台游雀鼠。胜地非逢著作才,雕梁画栋归何许。又不见,《实录》亲持史局权,赎刑谠论动经筵。回翔馆阁终无恙,安得修名绝域传。呜呼簪花傅粉皆游戏,气节犹存大礼议。木密谁争投笔功,桂湖空忆藏书地。《垂柳》诗成任自讴,一声横笛不胜愁。那知明社成墟久,突兀天涯剩此楼。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47567c672b723fc84.html
读书·其二
风雨上于天,地不擅功名。
无成代有终,臣道惟利贞。
鬼神实福谦,天道常恶盈。
勋高多亢梅,菹醢及鼓英。
淮阴功震主,奚复夸智能。
亚夫顾尚席,骄愤何不平。
主非忌寡恩,臣自昧寅清。
李曾戒齿刚,孔亦鼎垂铭。
谁从赤松游,千春仰鸿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