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1日(农历四月初四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即事寄人》
《即事寄人》全文
唐 / 杨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

中禁鸣钟日欲高,北窗欹枕望频搔。

相思寂寞青苔合,唯有春风伯劳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ìrén
táng / yánglíng

zhōngjìnmíngzhōnggāoběichuāngzhěnwàngpínsāo

xiāngqīngtáiwéiyǒuchūnfēngbǎiláo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伯劳(bó láo)的意思:指人做事不计较辛苦和报酬,默默无闻地为他人付出。

春风(chūn fēng)的意思:形容人在顺利、得意的时候的心情愉快。

寂寞(jì mò)的意思:形容孤独、冷清,没有人陪伴或交流。

鸣钟(míng zhōng)的意思:指声音高亢、激昂,如钟声鸣响一般。

青苔(qīng tái)的意思:指长满石头或地面的苔藓,比喻长期未被打理或使用的事物。

相思(xiāng sī)的意思:相互思念、思念对方的心情。

中禁(zhōng jìn)的意思:中央禁止、中央限制

翻译
宫禁之地,太阳渐高,钟声不得响起,我斜靠在北窗,频频抬头远望。
心中满是思念,四周寂静,只有青苔覆盖,春风中传来伯劳鸟的啼叫。
注释
中禁:宫禁之地。
鸣钟:敲钟。
日欲高:太阳逐渐升高。
北窗:北边的窗户。
欹枕:斜倚枕头。
望频搔:频繁地抬头张望。
相思:深深的思念。
寂寞:孤独寂寞。
青苔合:青苔覆盖。
唯有:只有。
春风:春风。
啼伯劳:伯劳鸟啼叫。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凌的作品《即事寄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相思寂寞的情怀。

“中禁鸣钟日欲高”一句,设定了时间和环境背景。古代宫廷之内有专门的钟表用来报时,这里的“中禁”指的是深宫或禁苑之内,而“鸣钟”则是标志着白昼即将结束的声音。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带悲凉的情境。

接下来的“北窗欹枕望频搔”一句,则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北窗”常指寂寞冷清之所,诗人靠在窗边,以手支撑着头,凝望外面,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里的“搔”,即是抚摸、触碰的意思,也可能暗示着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烦躁。

第三句“相思寂寞青苔合”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相思之情。青苔常用来形容荒凉或久无人迹的地方,这里用以比喻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表达了即便是春天这样生机勃勃的季节,诗人也无法感受到任何的欢愉。

最后一句“唯有春风啼伯劳”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强化了相思之情。这里的“啼伯劳”,即是形容春风轻拂的声音,而非字面上的鸟鸣声。诗人在此表达了只有春风这般温柔地拂过,却也无法带走他内心的孤寂,只能是让他更加思念远方的人。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宫廷深巷中日暮时分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相思之情。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精炼,情感真挚,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唐诗佳作。

作者介绍

杨凌
朝代:唐

杨凌,中唐人,与其兄杨凭、杨凝并称“三杨”,因官至大理评事,又称“杨评事”,著有《杨评事文集》。柳宗元为其书作《杨评事文集后序》。
猜你喜欢

巫山一段云.清水作

应运开正教,随时见宝坛。众真降迹在人间。

却要列仙班。化度群生无数。个个尽教开悟。

一朝功满到蓬莱。劫运免三灾。

(0)

感皇恩

梦寐见并州,今朝身到。未怕清汾照枯槁。

百年狂兴,尽与家山倾倒。黑头谁办得、归来早。

梁苑绿波,长安春草。惆怅行人暗中老。

故人相送,记得临行曾道。故园行乐地、依然好。

(0)

品令

西斋向晓。窗影动、人声悄。

梦中行处,数枝临水,幽花相照。

把酒长歌,犹记竹间啼鸟。风流易老。

更常被、闲愁恼。年年春事,大都探得,欢游多少。

一夜狂风,又是海棠过了。

(0)

太常引

水光林影入凭阑。花柳占春宽。三月锦成团。

为洗尽、山阴暮寒。

玉峰诗老,为君吟啸,不醉有余欢。人物后来看。

□画作、临流幼安。

(0)

蓬莱阁.咏海市

灵烟漠。红光紫雾成楼阁。成楼阁。

鸾飞凤舞,往来琼廓。神仙队仗迎丹药。

虚无造化龙生恶。龙生恶。蓬莱三岛,横铺碧落。

(0)

满庭芳.赠韩四机宜

机宜韩氏,不就承荫,无心进修举业。

惟恐名缰相引,无休无歇。

更有一般高见,鼓盆歌、转生欢悦。

常落魄,访村杯闲饮,不拘时节。

不管儿孙生计,便拖条藜杖,远离巢穴。

经载忘归,惟好嘲风咏月。

稍似山侗活路,傥留心、搜寻秘诀。

转开悟,做真修,仙班同列。

(0)
诗词分类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诗人
韦丹 蔡必胜 包播 裴廷裕 范纯礼 蓝采和 湘驿女子 盛度 王仲元 赵光远 刘程之 苏瑰 李夫人 柳泌 开元宫人 阎立本 魏知古 蔡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