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闻兵不戢,深恐敌成虚。
为问耕莘者,何心老荷锄。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贞对香山何相国除夕诗的回应,充满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首句“中原寇未除”,直接点明了国家面临的威胁,寇贼尚未被清除,暗含着对战争与动荡的担忧。接着“白羽又飞书”描绘出战事频繁,信使不断传递战报的紧张局势,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紧迫性和持续性。
“今夕复何夕,孤城钟漏迟”则通过时间的缓慢流逝和孤城的静寂,营造出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氛围,暗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孤独与无助感。这里的时间仿佛凝固,每一刻都显得格外漫长,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
“频闻兵不戢,深恐敌成虚”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无休止进行的担忧,以及对敌人可能利用这种状态而变得强大的恐惧。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担忧,也是对未来可能的悲观预想。
最后,“为问耕莘者,何心老荷锄”则转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耕莘者指的是那些在田间劳作的人,他们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诗人在这里提出疑问,表达了对能够远离战争、回归田园生活的渴望,体现了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对人民幸福的关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