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深仲蔚径,草带郑生庐。
觅路时惊犬,沿溪想钓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西樵山中,日常生活的悠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首句“野外频看竹”展现了一幅竹林环绕的宁静画面,诗人频繁地在野外观赏竹子,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和向往。接着“风前谩检书”,在微风拂面之时翻阅书籍,既体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也暗示了其对知识的追求。
“蒿深仲蔚径,草带郑生庐”两句运用典故,以汉代隐士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夫子)和郑板桥(字板桥,号板桥道人)的居所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觅路时惊犬,沿溪想钓鱼”,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幕,通过“惊犬”和“想钓鱼”的细节,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乐趣。
“登临曾几度,抚景更端居”,最后两句总结了诗人多次登山临水,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深感慨和内心的平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
君山渺何许,□□□□睇。
宛其几席傍,浩隔云水际。
萧森万木丛,坐恐古道翳。
高怀掠鹭纵,迅楫决蛟眦。
巽二胡凭陵,玄云散拖曳。
回桡岂足惮,胜赏怅未济。
可赏世讵无,所怅负宿契。
帝乐杳不闻,孰觏竹上涕。
杜陵渼陂上,亦恐风雨戾。
鲸波会当平,迟君泛春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