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舒城的历史变迁与自然景观,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首句“荒城十里枕龙眠”,以“荒城”点出舒城的现状,历经岁月洗礼,显得苍凉而寂静。“十里”则展现了城郭的规模与范围,“枕龙眠”则借用了龙眠山的典故,赋予了舒城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灵性。
次句“汉业于今已弃捐”,将话题转向历史,指出舒城曾是汉朝的领土,但如今却已废弃,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这里的“弃捐”既有地理上的废弃,也暗含着文化与文明的流失。
第三句“惟有颉羹三堰在”,转折至对古代先贤的颂扬。颉羹,据传为古代水利专家,此处借指古代对水利建设有贡献的人物。三堰,可能指的是舒城历史上修建的三座水利工程,它们的存在见证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一句通过强调水利工程的存在,突出了古代先贤对后世的贡献。
最后一句“舒民犹赖灌桑田”,将话题拉回现实,指出尽管时代更迭,但舒城的百姓仍然依赖这些古老的灌溉系统,耕种桑田。这不仅体现了水利工程的持久价值,也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与感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赞美了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劳动成果,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捲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客居岭南
天风吹白波,归客欲如何。
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
畏蛇焚瘿木,防蛊种衰荷。
洞口商人妇,时时送夜歌。
晨兴读书
老病何为者,陵晨缥帙开。
终无经世略,似有著书才。
史记金藏匮,春秋玉作杯。
吾心聊自适,万事已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