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谪 岭 南 道 中 作 唐 /李 德 裕 岭 水 争 分 路 转 迷 ,桄 榔 椰 叶 暗 蛮 溪 。愁 冲 毒 雾 逢 蛇 草 ,畏 落 沙 虫 避 燕 泥 。五 月 畬 田 收 火 米 ,三 更 津 吏 报 潮 鸡 。不 堪 肠 断 思 乡 处 ,红 槿 花 中 越 鸟 啼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堪(bù kān)的意思:指某人或某物无法承受一次攻击或打击,非常脆弱或无力抵抗。
肠断(cháng duàn)的意思:形容极度伤心、悲痛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潮鸡(cháo jī)的意思:指某人在外表上装饰得十分潮流时尚,但内在却十分浅薄。
分路(fēn lù)的意思:指道路分开,各自走不同的方向。
桄榔(guāng láng)的意思:形容人言辞刻薄,毫不客气。
火米(huǒ mǐ)的意思:火米指的是米粒被火烤过后的样子,比喻经过烤炙后的干瘪、焦黄的样子。也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况或面容憔悴、疲惫的样子。
津吏(jīn lì)的意思:指水上的官吏,也泛指负责渡船和码头管理的人员。
蛮溪(mán xī)的意思:指非常偏僻的地方,也用来形容人远离繁华地区,生活在偏远的山区或乡村。
三更(sān gēng)的意思:指夜间的最后一更,也指深夜。
沙虫(shā chóng)的意思:比喻心胸狭窄,见识短浅的人。
畲田(shē tián)的意思:指土地肥沃、农田广阔。
蛇草(shé cǎo)的意思:指胆小怕事、不敢冒险的人。
田收(tián shōu)的意思:指农民秋收时将庄稼收割下来,是丰收的象征。
燕泥(yàn ní)的意思:指人在困境中能保持清醒、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
越鸟(yuè niǎo)的意思:比喻有志向的人,能够超越现状并取得成功。
- 注释
- 岭水争:指五岭一带山势高峻,水流湍急,支流岔路很多。
桄榔:一种常绿乔木,叶为羽状复叶。
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毒雾:古人常称南方有毒雾,人中了毒气会死去,大概是瘴气。
沙虫:古人传说南方有一种叫沙虱的虫,色赤,进入人的皮肤能使人中毒死亡。
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火米:指赤谷米。
津吏:管理摆渡的人。
红槿:落叶小灌木,花有红、白、紫等颜色。
- 翻译
-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
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
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
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岭南地区行走时所见所感的景象。"岭水争分路转迷",开篇即设定了一个迷茫而曲折的山水环境。紧接着,“桄榔椰叶暗蛮溪”则展现出一种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植物景观,其中“桄榔椰叶”营造了一种浓密和遮蔽的感觉,"暗蛮溪"则透露出溪流幽深,甚至有些许神秘。
随后,“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一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旅人在这片土地上的不适与不安。"毒雾"和“蛇草”暗示了一种潜在的危险,而“沙虫”则可能是指某种生活在沙地中的昆虫,它们的存在让旅人感到不适,需要"避燕泥"以寻求庇护。
诗人接着写道:“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这里,“五月”可能暗示着季节,而“畬田收火米”则是当地特有的农业活动,即通过焚烧来清理土地。"三更津吏报潮鸡"则描绘了一种紧张的工作场景,"三更"指夜晚的第三个时辰,"津吏"可能是负责渡口的人员,而“报潮鸡”则是一种报警工具,用来提醒人们潮汐的变化。
最后,“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不堪肠断"形容心情之苦痛,而“思乡处”则直接点出这种情感的对象。"红槿花中越鸟啼","红槿花"可能是指某种红色的花朵,而“越鸟啼”则可能是一种特定地区的鸟类或其叫声,这里它们共同构成了诗人乡愁的一部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岭南地理环境和当地风俗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