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玉且宽和氏罪,诬金须认不疑情。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爱憎(ài zēng)的意思:指喜欢和厌恶,爱和憎恨。
畴昔(chóu xī)的意思:很久以前的时光。
吠声(fèi shēng)的意思:形容无力的抵抗或威胁。
国交(guó jiāo)的意思:
◎ 国交 guójiāo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国与国间的交往。即今之外交和氏(hé shì)的意思:和氏指的是和氏璧,也称为和氏璧玉,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一件珍贵玉器,象征着和平、团结和协调。
交驰(jiāo chí)的意思:指马匹奔驰交错的样子,也形容人们互相追赶、交往。
宽和(kuān hé)的意思:宽容友善,和睦相处。
六国(liù guó)的意思:指战国时期的六个诸侯国,也用来形容众多国家或势力并存的局面。
巧舌(qiǎo shé)的意思:指口才出众,能言善辩的人。
如簧(rú huáng)的意思:形容人的言行举止像弹簧一样灵活多变。
是非(shì fēi)的意思:指对是与非的辨别,也可指是非曲直、对错。
投杼(tóu zhù)的意思:指投掷短兵器,用作攻击。
闻风(wén fēng)的意思:指听到某人或某事的消息,立即有所行动或作出反应。
游谈(yóu tán)的意思:指闲逛、游玩并谈论琐事。
自爱(zì ài)的意思:自己爱护自己,自重自爱。
巧舌如簧(qiǎo shé rú huáng)的意思:形容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 注释
- 巧舌如簧:形容能言善辩,花言巧语。
是非:对错、纠纷。
爱憎:喜爱和厌恶的感情。
投杼:比喻母亲因子女行为改变看法。
百犬闻风:比喻众人随风而动,盲目跟从。
吠声:狗叫,比喻无根据的指责或传言。
宽和氏罪:宽恕可能的错误,如和氏璧的故事中,和氏被冤枉。
诬金:捏造虚假的指控。
不疑情:毫无疑问的态度。
畴昔:往昔,从前。
游谈者:空谈之人,指不务实的人。
六国交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频繁冲突。
受烹:遭受烹煮的惩罚,比喻受到严厉的惩处。
- 翻译
- 巧言令色的人的话不要轻易相信,是非纷争往往源于爱憎情感。
即使三人向母亲告发,哪怕她像孟母那样曾一度动摇,但众多流言蜚语只会像狗群听到风声一样,只知乱吠。
在分辨真伪时,应宽容对待可能的过失,如和氏璧的误会,但对虚假指控必须毫不含糊地否定。
回想起过去那些空谈之人,六国纷争之时,他们也难免遭受牵连,受到烹煮般的残酷对待。
- 鉴赏
这首诗语言机智,意蕴深长,通过对比和反思,探讨了人间的是非、爱憎以及言论的力量。开篇“巧舌如簧总莫听”,警示人们不要轻易相信花哨的言辞,“是非多自爱憎生”则揭示了世间是非背后的私心与偏见。
接着,诗人借用古代故事中的典故:“三人告母虽投杼,百犬闻风只吠声”,这是指《战国策》中“三人成虎”的故事,说明即使谣言重复多次,也不该轻信。而后两句“辨玉且宽和氏罪,诬金须认不疑情”则是通过古代的辩石与考验金属的故事,强调在判断事物时需慎重,不可仓促下结论。
最后,“因思畴昔游谈者,六国交驰亦受烹”,诗人反思历史上那些曾经热衷于口舌之争的游士与国家,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通过这个历史的对比,诗人强调了言论的责任和后果。
整首诗以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人性中的弱点,同时也警示人们要有辨别是非的智慧,以及在表达意见时的谨慎与负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盱眙军无梅,郡圃止有蜡梅两株二首
只道横枝春未回,又疑不肯犯寒开。
逢人问讯花消息,不识江梅只蜡梅。
雪後寻梅
去年看梅南溪北,月作主人梅作客。
今年看梅荆溪西,玉为风骨雪为衣。
腊前欲雪竟未雪,梅花不惯人间热。
横枝憔悴涴晴埃,端令羞面不肯开。
缟裙夜诉玉皇殿,乞得天花来作伴。
三更滕六驾海神,先遣东风吹玉尘。
梅仙晓沐银浦水,冰肤别放瑶林春。
诗人莫作雪前看,雪後精神添一半。
雪後陪使客游惠山,寄怀尤延之
已到苏州未到常,惠山孤秀蔚苍苍。
一峰飞下如奔马,万木深围古道场。
鍚骨中空都是乳,玉泉致远久偏香。
眠云豉石梁溪叟,恨杀风烟隔草堂。
雪中登净远亭四首
犯雪来登净远亭,飞花著水旋成冰。
琼田万顷珠千树,真在瑶台十二层。
雪中送客过清水闸二首
肩舆九步十颀欹,下有冰可不敢窥。
冰上水禽行似箭,忽逢缺处得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