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憎爱,争见明白。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然(bù rán)的意思:表示否定,表示不同意或不同情况下的结果。
洞然(dòng rán)的意思:形容心境开朗,豁达无忧。
拣择(jiǎn zé)的意思:挑选,选择。
明白(míng bɑi)的意思:理解清楚,明了事理或道理。
然明(rán míng)的意思:明亮而清晰的意思。
山僧(shān sēng)的意思:指隐居山林的僧人,比喻远离尘嚣,修身养性的人。
无难(wú nán)的意思:没有困难,没有难事
须是(xū shì)的意思:必须是,必须是如此
则不(zé bù)的意思:表示如果条件符合或事实存在,则一定会发生某种结果。
憎爱(zēng ài)的意思:既憎恨又爱惜,对人或事物心存矛盾情感。
至道(zhì dào)的意思:指最高的道德准则或最高的境界。
- 鉴赏
这首宋代释仁绘的《偈》诗,以禅宗思想为背景,探讨了修行与悟道的真谛。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开篇即点明大道其实并不艰难,只是人们常常因过分的分别心和选择而感到困扰。“至道”指的是最高真理或终极之道,“拣择”则是指对事物的挑选和判断。这句话强调了去除分别心的重要性,认为大道并非难以达到,而是人们自己设下的障碍。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接着指出,要达到洞彻明白的状态,就必须摒弃憎恨与喜爱这两种情感,保持中立和开放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领悟大道的本质。
然而,诗中的“山僧则不然”一句转折,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在某些人看来,至道的追求反而变得困难重重,因为他们过于依赖拣选和判断。这里的“山僧”可能象征着那些执着于形式和规则的修行者,他们试图通过严格的拣择来接近真理,却忽略了内在的平和与直觉。
最后,“若无憎爱,争见明白。”总结了前文的论点,强调了在没有憎恨和喜爱的纯净心态下,真理和明白自然显现。这不仅是对前文内容的呼应,也再次强调了去除情感偏见对于悟道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偈》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探讨了在修行过程中如何避免外在的拣择和内在的情感影响,从而达到洞彻明白的境界。它鼓励读者超越表面的分别心,寻求内心的平静与真理的直接体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十一月十六日学宫对酒
客况冬晴足自宽,招邀春意入毫端。
浮云蔽日俄生暝,急雨随风故作寒。
诗酒相寻忘尔汝,古今难必是悲欢。
茫茫山岳蘧蘧梦,不了梅花冷眼看。
中秋客中
帆落西江下浙河,溧阳酒贱醉亡何。
月明正照山公影,自觉今年白发多。
辛未中元记梦梦与一僧谈世事良久问答中有凡事如此汝曹勉之之语既而造一境如仙家居厥明用梦中八字为偈末章反骚·其四
凿空谈荒唐,我正不为此。
故知又故为,颇悟前生是。
凭谁照前因,斯言特戏耳。
既是无今古,如何分彼己。
须弥一点尘,万劫一弹指。
无失亦无忧,无得亦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