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常侍(cháng shì)的意思:指常常侍奉在皇帝或高官身旁的人。
黄巾(huáng jīn)的意思:指反抗统治者、进行起义或暴动的人群。
麻经(má jīng)的意思:形容思维迟钝,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活。
茅焦(máo jiāo)的意思:形容非常焦急、着急。
偏从(piān cóng)的意思:指盲目追随、刻意偏袒,不理性思考或顺从他人的意见。
攘外(rǎng wài)的意思:指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意思。
圣主(shèng zhǔ)的意思:指具有崇高圣洁的统治者或领导者。
廷争(tíng zhēng)的意思:指官员之间在朝廷内争斗权力、地位、利益的现象。
外用(wài yòng)的意思:指用在外面,不在内部。也指用在外部的,不用在内部的。
闻说(wén shuō)的意思:听说;听闻
宣战(xuān zhàn)的意思:指宣布战争,表示正式向敌方宣告开战。
延广(yán guǎng)的意思:延长和扩大。
有人(yǒu rén)的意思:表示某个地方有人存在,或某个事件有人参与、有人知道。
折槛(shé kǎn)的意思:指通过刻苦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或成功。
-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末年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所作的《勤王北望感怀十三首》系列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关注和对忠臣良将的赞誉。
首句“闻说初宣战”表明诗人听说国家正处在对外战争的初期阶段,暗示了紧张的时局。接下来的“廷争亦有人”则赞美朝廷上仍有敢于直言进谏的人,体现了作者对于政治清明的期待。
“裂麻经圣主”形象地描绘了臣子向皇帝陈奏国事,用撕裂麻布(古代文书材料)来表达忠诚和决心,显示出对君主的敬畏和对决策者的敬意。“折槛有良臣”进一步强调了朝廷中有刚直不阿的忠臣。
“竟作茅焦戳,偏从延广伦”借用了历史典故,茅焦是汉代敢于直言劝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忠臣,而“延广伦”可能是诗人虚构或隐喻的人物,表示类似茅焦的忠臣在当前时局中也有所作为。
最后两句“岂闻十常侍,攘外用黄巾”暗指宦官专权,讽刺当权者对外敌入侵无能为力,反而利用内乱(如黄巾起义)来掩饰自己的无能。这表达了诗人对腐败政治的不满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典故和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忠臣良将的赞扬,同时也揭示了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故许昌薛尚书能尝为都官郎中后数岁故建州李员外频自宪府内弹拜都官员外八座外郎皆一时骚雅宗师则都官之曹振盛于此予早年请益实受深知今忝此官复是正秩岂唯俯慰孤宦何以仰继前贤荣惕在衷遂赋自贺
都官虽未是名郎,践历曾闻薛许昌。
复有李公陪雅躅,岂宜郑子忝馀光。
荣为后进趋兰署,喜拂前题在粉墙。
他日节旄如可继,不嫌曹冷在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