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扁舟(piān zhōu)的意思:指小巧轻便的船只,也用来比喻身世低微或贫寒的人。
蝉联(chán lián)的意思:连续多次保持某种地位或职位。
城楼(chéng lóu)的意思:指城市的门楼或城墙上的楼阁。
登临(dēng lín)的意思:登上高处或高山,指登上高处以观赏美景或远望。
东下(dōng xià)的意思:指人往东南方向行动或下山。
故乡(gù xiāng)的意思:指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或者与自己有深厚情感的地方。
举目(jǔ mù)的意思:抬头看;抬眼望
落日(luò rì)的意思:指太阳落山,天色暗下来,也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衰落、结束。
蒙密(méng mì)的意思:欺骗、蒙蔽
目极(mù jí)的意思:指眼睛的瞳孔极小,形容目光极为集中或专注。
鸟语(niǎo yǔ)的意思:指言辞晦涩难懂,像鸟语一样难以理解的语言。
清风(qīng fēng)的意思:指清新、舒适的风。比喻清新的气息或环境。
山势(shān shì)的意思:指山的形势或势力。也用来形容某种形势或势力的强大和威势。
四荒(sì huāng)的意思:形容荒凉、荒芜的地方。
天中(tiān zhōng)的意思:指在天空中,中央地带。
天气(tiān qì)的意思:预测未来天气的报告
物象(wù xiàng)的意思:
(1).外界事物。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耽虚好静,羡此永生,独驰思於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2).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 晋 王谧 《答桓太尉难》:“良以冥本幽絶,非物象之所举;运通理妙,岂粗迹之能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北歷 覆釜堆 东,盖以物象受名矣。”《文献通考·经籍九》:“ 汉 魏 间人所为文,名有‘连珠’者,其联贯物象以达己意。” 清 刘大櫆 《<张秋浯诗集>序》:“乃縈情於歌咏,寄志乎风骚,比拟辞华,雕鏤物象。” 叶圣陶 《隔膜·阿菊》:“他的视官不能应接这许多活动不息的物象。”
(3).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 《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文>编者问》:“像 鲁迅 笔下的 阿Q 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复可怜的偏狭观念所造成的卑鄙可耻的物象’的集大成,但 鲁迅 的主旨是叫我们必须加以毁灭。”
(4).景物,风景。 唐 杜牧 《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晴日登攀好,危楼物象饶。”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晏相公》:“一为清 潁 行,物象颇所览。” 清 陈恭尹 《早发新塘浦舟中作》诗:“物象交晦明,峯云屡开闔。”
(5).物候现象。《人民日报》1959.11.9:“号召全台总动员,人人献农谚,人人观天象、看物象,人人参加整理资料,人人做预报。”溪流(xī liú)的意思:形容水流清澈、流动不息。
下去(xià qù)的意思:继续进行,继续下去
烟霭(yān ǎi)的意思:指烟气和霭气,形容景物朦胧不清。
中央(zhōng yāng)的意思:指的是地位崇高、权力集中的中心。
- 鉴赏
此诗《城楼晚望》描绘了诗人站在城楼上所见之景,展现出一幅壮丽而宁静的画面。首句“城楼高跨天中央”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城楼的雄伟与高耸,仿佛它直插云霄,连接天地。接着“登临举目极四荒”,写出了诗人站在高处,视野开阔,可以远眺四方的景象。
“苍云彤霞物象变,落日清风天气凉”两句,通过色彩和季节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既壮阔又略带凉意的氛围。苍云与彤霞交织,天空变幻莫测;落日余晖洒下,清风拂面,带来一丝凉爽。这样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神秘,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树深蒙密幽鸟语,山势蝉联烟霭长”则将视线转向地面,描绘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幽静的鸟鸣声此起彼伏,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相呼应,山间烟雾缭绕,更添了几分神秘与宁静。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丰富与和谐,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赞叹。
最后,“溪流渰渰东下去,安得扁舟还故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溪水缓缓向东流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过去的回忆。诗人渴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那遥远的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晚景图,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再叠前韵送士常
乱叶回飙坐打窗,几时清话拥寒釭。
归期好趁残冬雪,离思先萦昨夜缸。
乡树影稀遥辨色,胡笳声断不闻腔。
重冈路折羊肠九,尺纸书回雁足双。
南望关山真设险,北来风土旧含庞。
词争赵颖锥全脱,气压增门斗易撞。
人杰有灵君不忝,交游无用我先降。
秋风騕袅将辞市,春水芙蓉正忆江。
西壁可容窥末照,东流从此识归淙。
千金学得屠龙技,未遣青袍滞一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