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训蒙绝句·夜气》由宋代学者朱熹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探讨了“理”与“气”的关系以及昼夜之气对人精神状态的影响。
首句“理则无形气是乘”,提出“理”作为无形的概念,而“气”则是承载“理”的物质载体。这里的“理”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气”则代表了物质世界。这一句揭示了“理”与“气”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即“理”寓于“气”中,通过“气”得以体现和存在。
次句“气随夜息理斯存”,进一步阐述了“气”与“理”的动态关系。在夜晚,人们休息时,体内的“气”随之减弱,但“理”依然存在于其中,不因外在条件的变化而消失。这反映了“理”作为内在本质的恒定性,即使在身体活动减少、意识放松的状态下,其内在的规律和秩序仍然存在。
接下来的两句“息时无感犹当验,昼不能清夜亦昏”,则从人的精神状态角度出发,探讨了昼夜之气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在休息时,尽管意识可能变得模糊或无明显感受,但“理”的存在仍然是可以验证的;而在白天,虽然人们通常感觉较为清醒,但夜晚的“气”同样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导致昏沉或不清醒。这两句强调了“理”与“气”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普遍性和持续性,无论是在清醒还是睡眠中,它们都在发挥作用。
整体而言,《训蒙绝句·夜气》通过深入浅出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朱熹对于“理”与“气”关系的独特见解,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对个体精神状态的影响。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理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也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考价值,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理”与“气”理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满庭芳·风卷龙沙
风卷龙沙,云垂平野,晚来密雪交飞。
坐看阑槛,琼蕊遍寒枝。
妆点兰房景致,金铺掩、帘幕低垂。
红炉畔,浅斟低唱,天色正相宜。
更阑,人半醉,香肌玉暖,宝髻云欹。
又何须高会,梁苑瑶池。
堪笑子猷访戴,清兴尽、忍冻空回。
仍休羡,渔人江上,披得一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