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金刚经风吹失所乃馀干县也时知县与民同见文渊兄作诗俾予和韵》全文
- 鉴赏
这首诗蕴含了深刻的佛教哲学思想,通过对“色空”概念的探讨,展现了对人生、宇宙本质的深刻洞察。
首句“诸佛当年说色空”,开篇即引用佛教经典,指出佛陀曾阐述“色空”的教义,意指物质世界(色)和虚无(空)的相对性,强调一切皆是无常变化的。接着,“色空已坏合还风”一句,进一步阐述了物质与虚无之间的转化关系,暗示一切事物终将归于虚无,如同风中的尘埃般短暂而无常。
“定随妙喜山河去,西入维摩方丈中”则表达了个体在面对生死、物质与精神的转化时,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喜悦,如同进入维摩诘菩萨的方丈之中,获得心灵的解脱与安顿。这里,“妙喜”象征着内心的喜悦与智慧,而“维摩方丈”则是佛教中象征着修行者内心清净、智慧深邃的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色空”这一核心概念,探讨了生命、宇宙的本质以及个体在面对无常变化时应有的态度,体现了佛教中追求内心平静、智慧解脱的哲学思想。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答友人池馆閒步见怀
秋光荡人怀,霁景媚澄池。
况乃琴书暇,水木憺多思。
因病谢朋侣,行行鸥鹭随。
阒寂见成感,羁閒多生悲。
忽听玄蝉噪,怅焉恋别离。
岂无携手好,要非心所私。
同为异乡人,聚散天之涯。
大海窅以深,萍槎安可期。
恻恻缄中情,毋令鱼鸟知。
洞口僧房
洞口莽回复,石径亦盘纡。
茆茨藏山腹,云是老僧居。
问僧何名氏,住山几臈馀。
岁月浑不记,暗想结茆初。
檐树高于屋,草长没阶除。
自来此山住,迥与世人疏。
下山为汲水,入园为摘蔬。
同在山中人,不到老僧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