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
- 拼音版原文全文
云 阳 馆 怀 谷 口 唐 /韦 应 物 清 泚 阶 下 流 ,云 自 谷 口 源 。念 昔 白 衣 士 ,结 庐 在 石 门 。道 高 杳 无 累 ,景 静 得 忘 言 。山 夕 绿 阴 满 ,世 移 清 赏 存 。吏 役 岂 遑 暇 ,幽 怀 复 朝 昏 。云 泉 非 所 濯 ,萝 月 不 可 援 。长 往 遂 真 性 ,暂 游 恨 卑 喧 。出 身 既 事 世 ,高 躅 难 等 论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衣(bái yī)的意思:指白色的衣服,也用来比喻清白无辜的人。
不可(bù kě)的意思:指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无法用常规思维解释的事物或现象。
长往(cháng wǎng)的意思:长时间地往某个方向前进或前往某个地方。
朝昏(cháo hūn)的意思:指白天和黑夜,昼夜更替,时间的变化。
出身(chū shēn)的意思:指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或社会地位的来源。
非所(fēi suǒ)的意思:非所指的意思是不属于某个范畴或不在某个范围之内。
高躅(gāo zhú)的意思:形容人的身材高大挺拔,步履轻盈自信。
谷口(gǔ kǒu)的意思:指山谷的出口或河流的入口。也用来比喻事物发展到临界点或关键时刻。
遑暇(huáng xiá)的意思:指没有时间或机会安闲下来,休息或从事其他事情。
结庐(jié lú)的意思:搭建房屋;建造房屋。
吏役(lì yì)的意思:指官员和仆役,也泛指官吏和奴仆。
萝月(luó yuè)的意思:指月亮被藤蔓所遮盖,形容月亮被遮挡得不明亮。
清泚(qīng cǐ)的意思:形容水清而浅。
石门(shí mén)的意思:指固执不改变的态度或观点。
忘言(wàng yán)的意思:指人说话前后不一致,或说话不清楚,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无累(wú lěi)的意思:没有任何负担或压力,轻松自在。
下流(xià liú)的意思:指言行卑鄙下流,品德低劣,毫无廉耻。
杳无(yǎo wú)的意思:没有踪迹、没有消息
幽怀(yōu huái)的意思:形容内心深处的思念或忧愁。
云泉(yún quán)的意思:云泉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声音高亢激昂、宏亮洪亮,像云气和泉水一样响亮清脆。
真性(zhēn xìng)的意思:真实、真诚的性格或品质。
白衣士(bái yī shì)的意思:指白衣服的人,也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 注释
- 清泚:清澈的水流。
阶下:台阶下。
谷口:山谷的入口。
白衣士:古代未做官的读书人。
结庐:建造小屋。
石门:地名,此处指山中的地方。
杳无累:遥远而没有牵累。
景静:景色宁静。
忘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
山夕:傍晚的山景。
绿阴满:绿色的树荫布满。
清赏:清雅的欣赏。
吏役:公职事务。
遑暇:闲暇的时间。
幽怀:内心的深沉情感。
云泉:云雾和泉水,象征纯洁。
非所濯:不能洗净世俗的污垢。
萝月:藤萝间的月亮。
不可援:无法触及。
援:攀援。
长往:长久隐居。
遂真性:顺应真实的本性。
卑喧:低俗的喧嚣。
出身:出生或踏入社会。
事世:应对世间事务。
高躅:高尚的行为。
等论:相提并论。
- 翻译
- 清澈的泉水从台阶下潺潺流过,云雾从山谷口缓缓升起。
想起当年那个身着白衣的读书人,他在石门旁构筑了小屋。
道德高尚超脱于尘世,宁静的景色令他忘却言语。
山中傍晚绿荫遍野,世事变迁但清雅的品味依然留存。
公务繁重哪有闲暇,内心深处的幽思随着昼夜交替。
云水无法洗涤尘世的污垢,藤萝间的明月也无法攀援触及。
长久隐居才能顺应本真,短暂的出游也遗憾于世俗的喧嚣。
既然踏入世间便要应对事务,高尚的步履难以与常人相提并论。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水田园图景,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清泚阶下流”,便是以清澈的溪流为背景,设定了整个诗歌的情境。紧接着,“云自谷口源”则增添了一份神秘与自然之感,让人仿佛能听到溪水潺潺的声音。
诗人在“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中回忆起过去某位隐逸者的生活,他们穿着素净的衣服,在石门旁边筑庐而居。这不仅是对过往美好记忆的怀念,也是对那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之道的追求,以及在这宁静的山中景色面前,即使是语言也变得多余。这种境界让人感到心灵上的解脱与安宁。
接下来的“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美丽夜晚,树木浓荫成蔽,似乎时间在这里静止了,只有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慢慢积累着这份清净之乐。
然而,“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又透露出一种不得志的哀愁。尽管生活在这宁静的山中,但现实中的官职和世俗的纷扰仍然无法摆脱,让诗人心中充满了幽深的情感。
“云泉非所濯,萝月不可援”则是说,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难以完全达到内心的净化与平静。这里的“云泉”和“萝月”,都是自然界中的美好景象,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有着无法触及的距离感。
诗歌接下来的“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表达了诗人对于长久旅行所能实现的自我本真的追求,同时对短暂的旅行生活感到遗憾,因为这只是现实中的小确幸,而非真正的精神寄托。
最后,“出身既事世,高躅难等论”则是说,一旦踏入尘世,即便是那些看似超然的事物,也很难与之相提并论。这句话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和理想之间差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