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采桑女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生活气息。
首句“采桑知蚕饥”,直接点明了采桑女的主要工作——采摘桑叶以供养蚕。这里的“知”字,不仅体现了采桑女对蚕的悉心照料,也暗示了她们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尊重。通过“知”字,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采桑女与蚕之间那份默契与情感的交流。
次句“投梭惜夜迟”,则展现了采桑女在忙碌劳作之余,对时间的珍惜与对夜晚的留恋。投梭,指的是织布时的动作,这里借指采桑女在劳作间隙,可能还会抽空进行一些手工艺活动。她们在繁忙中寻找片刻的宁静与自我表达,体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智慧与情趣。
后两句“谁誇罗绮丛,新画学月眉”,则进一步揭示了采桑女内心世界的丰富与追求。在繁重的劳作之外,她们也有着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罗绮丛”象征着华丽与富贵,“新画学月眉”则是对美的具体化表现,通过学习画出如月亮般柔和的眉毛,展现了一种对美的追求与自我装饰的意识。这不仅反映了古代女性对于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也体现了她们在艰苦生活中仍能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精神面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古代采桑女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展现了她们勤劳、智慧以及对美的追求,是一幅生动的古代农村生活画卷。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五月十三日举一子
先公七秩后,旦旦望抱孙。
兰芽不我茁,何以慰暝魂。
三复柳州语,每祭为声吞。
晨起闻喤喤,亟向先庙陈。
潸然转出涕,已不逮吾亲。
释子语轮回,闻之辄加嗔。
有客妄附会,谓我具宿根。
琅江老督相,于我乃前身。
一笑妄应之,燕说漫云云。
昨闻正气堂,豫告将雏辰。
在我终弗信,传之颇惊人。
聊以充谈助,用语汤饼宾。
时过而后学,辛苦且难成。
古人重胎教,所以豫兢兢。
儿今已堕地,知觉渐以萌。
荆妻其慎诸,蒙养在稚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