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东风(dōng fēng)的意思:东风是指从东方吹来的风,引申为春风,也比喻好消息、繁荣的前兆。
杜宇(dù yǔ)的意思:指难以驯服的鸟类,比喻难以驾驭或控制的人或事物。
芳菲(fāng fēi)的意思:指花草的香气浓郁,形容春天花开时的美景。
孤山(gū shān)的意思:指孤立的山峰或独立的山岭,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孤独无助。
江南(jiāng nán)的意思:江南是指中国南方的江苏、浙江一带,也用来形容美丽的南方风景。在成语中,江南多指江苏、浙江一带的地域。
梨花(lí huā)的意思:梨花是指梨树开花的景象,也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明上(míng shàng)的意思:指明显、显然、明明白白。
年深(nián shēn)的意思:指时间过去的很久,或者某事物经历了很长时间。
清明(qīng míng)的意思:指春天草木繁茂、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指清晨的时光。
日晚(rì wǎn)的意思:指时间过得很快,一天一天地过去。
上巳(shàng sì)的意思:上巳是一个汉字成语,意思是指在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
深人(shēn rén)的意思:指深思熟虑、深入人心的人。
絮衣(xù yī)的意思:指用棉絮填充的衣服,比喻虚有其表、内里空洞的人或事物。
冶步(yě bù)的意思:形容人的走路姿态轻盈、优美。
自归(zì guī)的意思:自己回到原来的地方或状态
- 翻译
- 曾经经历过清明上巳节的热闹,如今却懒于游玩赏花。
梨花凋零后刚下过雨,杜鹃鸟也不再啼叫,春天仿佛自行离去。
两座荒坟久无人祭扫,孤山日暮时分来访的客人稀少。
江南的春寒还未消尽,不要倚仗春风就脱去你的絮衣。
- 注释
- 曾:曾经。
识:经历。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上巳:古时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踏青、洗浴的习俗。
游冶:游玩嬉戏。
梨花:白色花瓣的梨树花。
雨初过:刚刚下过雨。
杜宇:杜鹃鸟。
春自归:春天自行离去。
双冢:两座坟墓。
年深:时间长久。
人祭少:很少有人来祭拜。
孤山:指杭州西湖附近的孤山。
尚有:仍然有。
馀寒:残留的春寒。
褪絮衣:脱去棉絮衣物。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淡雅的春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哲思。开篇“曾识清明上巳时,懒能游冶步芳菲”两句,诗人回忆在过去清明节气的上巳日(农历每月的第五个戊日),自己懒散地漫步于春意盎然之中,感受着花草的芬芳。这里“懒能游冶”表达了一种闲适自得的情怀,而“步芳菲”则捕捉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接着,“梨花半落雨初过,杜宇不鸣春自归”,诗人观察到梨花已经零落一半,大概是因为刚刚经历了一场春雨。杜宇,即杜鹃,不再啼叫,似乎也感知到了春天的气息自然而来。这两句通过对植物和动物行为的描写,传达了季节更迭与生命循环的哲理。
“双冢年深人祭少,孤山日晚客来稀”则转向了人事变化,诗人提到古墓(双冢)年岁已久,而人们对它们的祭祀也越来越少。孤立的山丘在傍晚时分,更显得冷清,因为来访者寥寥无几。这两句透露出了一种历史沧桑和人间冷暖的感慨。
最后,“江南尚有馀寒在,莫倚东风褪絮衣”诗人提醒人们,虽然春天已经到来,但江南地区仍然残存着一些寒意,不应急于放下温暖的絮衣,也不要倚赖和风。这里“馀寒”与“东风”相对,既是自然环境的写照,也象征了人心未完全融解的冷漠。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闲适与历史沧桑交织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自己对于自然、生命和时间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钟山解讲诗
清宵出望园,诘晨届钟岭。
轮动文学乘,笳鸣宾从静。
暾出岩隐光,月落林馀影。
札纷八桂密,坡陁再城永。
伊予爱丘壑,登高至节景。
迢递睹千室,迤逦观万顷。
即事已如斯,重兹游胜境。
精理既已详,玄言亦兼逞。
方知蕙带人,嚣虚成易屏。
眺瞻情未终,龙镜忽游骋。
非曰乐逸游,意欲识箕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