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此虫声意转忙,买丝典却双明珰。
织才半匹犹未了,床下喓喓似相笑。
阿谁(ā shuí)的意思:阿谁是指某个人,但因为对方的身份不明确或者不方便直接点名,所以用阿谁来代替。
裁衣(cái yī)的意思:裁剪衣服,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
晨炊(chén chuī)的意思:指早晨烧火做饭,也用来比喻起床、开始工作。
迟迟(chí chí)的意思:迟延;不及时
得知(dé zhī)的意思:获得了某个消息或信息。
借问(jiè wèn)的意思:用借口问借,实际上是借机询问。
狂夫(kuáng fū)的意思:指行为狂妄、胡闹、不顾常理的人。
邻女(lín nǚ)的意思:指邻居家的女儿,也比喻邻近的女子。
明珰(míng dāng)的意思:指明亮的灯火,在夜晚中照亮前方,比喻引导和指引。
那得(nà de)的意思:表示事情不可能实现,无法达到预期结果。
七襄(qī xiāng)的意思:形容事物排列整齐,井然有序。
秋至(qiū zhì)的意思:秋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秋天的正式开始,也指事物发展到最高点或最后一步。
塞外(sài wài)的意思:指边疆地区或边远地方。
思妇(sī fù)的意思:指妇女对丈夫思念的心情。
天孙(tiān sūn)的意思:指君主的后代或王室的子孙。
未了(wèi liǎo)的意思:未了指未完成或未了结的事情。
无力(wú lì)的意思:没有力量,力量不足
蟋蟀(xī shuài)的意思:比喻人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坚强、顽强的精神。
夜深(yè shēn)的意思:指夜晚时间已经很深,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
沾臆(zhān yì)的意思:指接触到某种风气、思想、品性等,会受到其影响。
这首《蟋蟀篇》描绘了一位思妇在秋日夜晚,因听到蟋蟀的鸣叫声而引发的思绪与行动。诗中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生活化的场景。
首句“城南思妇娇无力”,以“娇无力”三字,生动地刻画出思妇的柔弱与哀愁。她身处城南,内心满是思念之情,身体却显得无力,仿佛连日常的活动都变得艰难。接着,“蟋蟀环轩促人织”,通过蟋蟀的叫声,进一步渲染了思妇内心的焦虑与忙碌。她被这声音所催促,如同被时间追赶,不得不加快手中的活计——织布。
“秋至寒衣空旧箱,夜深冷泪徒沾臆”,这两句描绘了思妇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却只能在空荡荡的旧衣箱中寻找衣物的无奈与凄凉。夜深人静之时,她的眼泪无声地滴落,不仅是因为寒冷,更是对远方丈夫的深深思念。
“闻此虫声意转忙,买丝典却双明珰”,听到蟋蟀的叫声,思妇反而感到更加紧迫,她决定卖掉珍贵的首饰,购买更多的丝线,继续她的织布工作。这种行为体现了她对完成织物的执着与决心。
接下来的“既从邻女求残烛,更向天孙乞七襄”,描述了思妇为了完成织物,不惜向邻居借取残烛,甚至向传说中的天孙(织女星)祈求帮助。这些细节展现了她对织物完成的渴望与虔诚。
“织才半匹犹未了,床下喓喓似相笑”,当她织到一半时,床下的蟋蟀似乎在嘲笑她的进度,这一场景既幽默又富有诗意,同时也暗示了思妇内心的焦急与不甘。
最后,“借问裁衣寄阿谁,停梭不语自迟迟”,思妇在思考着如何将织好的衣物寄给远方的亲人或爱人,她停下手中的梭子,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与迟疑之中。这一幕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让人感受到思妇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衣成又恐晨炊乏,塞外狂夫那得知”,在思妇心中,即便完成了衣物,也担心家中早上的炊事会因此受到影响,而远在边塞的丈夫可能永远无法得知她的辛劳与思念。这一句表达了思妇对现实困境的担忧,以及对远方丈夫的无尽牵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思妇在秋夜中因蟋蟀的鸣叫而引发的一系列情感波动与实际行动,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角色与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