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因途乃异,及舍趣犹并。
岂非罪福别,皆由封著情。
常见(cháng jiàn)的意思:常见意指经常出现或普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
法身(fǎ shēn)的意思:指佛陀的身体或佛法的体现。
非罪(fēi zuì)的意思:没有罪过,无罪
还生(hái shēng)的意思:指还没有出生或者已经死亡的人。
极思(jí sī)的意思:非常思念,十分怀念
极苦(jí kǔ)的意思:非常辛苦、痛苦
见法(jiàn fǎ)的意思:指对事物的认识、处理方法。
乐极(lè jí)的意思:形容极度高兴或快乐到了极点。
岂非(qǐ fēi)的意思:难道不是,岂非表示对某种事实或判断的反问,表达出否定的意思。
思归(sī guī)的意思:指思念家乡,渴望归乡的心情。
有漏(yǒu lòu)的意思:指有缺陷或漏洞,不完美或不周全。
思归乐(sī guī lè)的意思:指思念家乡的心情愉快。
这首诗是唐代道世所作的《颂六十二首》中的第十五首,通过对比苦与乐、罪与福、有漏与无漏,探讨了人生境遇的复杂性和心灵修行的重要性。
首句“寻因途乃异,及舍趣犹并”描绘了人生的旅途,寻找因果关系时发现道路不同,而放下追求后却发现兴趣依然并存,暗示了人生道路的多样性和内心的丰富性。
“苦极思归乐,乐极苦还生”则揭示了苦与乐之间的转换,表达了人在极端状态下对另一种状态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快乐之后可能再次陷入痛苦,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岂非罪福别,皆由封著情”提出了一种哲学思考,认为罪与福的区别在于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强调了个人选择和情感对命运的影响。
最后,“若断有漏业,常见法身宁”表达了通过断除贪嗔痴等有漏业,可以达到内心安宁和见到法身(佛教中指超越物质世界的真我或宇宙真理)的境界,体现了佛教修行的目标和方法。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各种体验和修行的奥义,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