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屈道终在,才高人共怜。
休疑考官眼,且结作诗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被贬黜的官员朱安叔在省试中未能及第,但其才华仍被众人所欣赏的情景。诗中以“真儒方进用”开篇,暗示了朱安叔虽未得仕途之进,但其道德学问实为真儒之士,值得社会尊重与推崇。
“春榜又遗贤”,点明了朱安叔在省试中落选的事实,但“遗贤”二字却赋予了他一种超然的地位,表明他的才能并未被忽视,反而更加凸显了他的独特价值。
“时屈道终在”,表达了尽管当前遭遇挫折,但朱安叔坚守的正道最终会得到认可。这既是对朱安叔个人品质的肯定,也是对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精神的赞扬。
“才高人共怜”,直接赞美了朱安叔的才华,同时强调了人们对其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这种情感超越了功名利禄,体现了对真正才识者的普遍认同。
“休疑考官眼,且结作诗缘”,诗人劝慰朱安叔不必怀疑考官的眼光,而是应该将这次经历视为结交志同道合之人的契机,继续以诗歌为媒介,抒发心声,寻找知音。
“桃李东风外,身闲却是仙”,最后两句以自然景象作比,将朱安叔比作桃李,在春风之外自由生长,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如同仙人一般。这里不仅表达了对朱安叔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境界的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其未来能够找到心灵归宿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朱安叔个人遭遇的描述,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超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传达了对坚守正道、才华横溢之士的深切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