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岭师先捷,松州部远移。
火井秋能度,碉门瘴可披。
六番从尔长,莫作负恩私。
这首诗名为《六番》,是明代诗人王廷相所作。诗中描绘了边疆军事行动的壮阔景象,充满了豪情与深意。
首句“叠岭师先捷”,开篇即以“叠岭”形容山峦重叠,暗示地形险峻,而“师先捷”则表现出军队在艰难环境中迅速取得胜利的英勇。接着,“松州部远移”进一步描绘了军队行军的遥远与艰辛,同时“部远移”也暗含着战略部署的深远和复杂。
“不缘蜀父老,却罢汉旌旗”一句,表达了对蜀地百姓的深切关怀,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必要性与正义性。这里的“蜀父老”指的是蜀地的老百姓,诗人通过这一句强调了战争并非轻易发动,而是为了保护民众的利益和安宁。
“火井秋能度,碉门瘴可披”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火井”与“碉门”作为自然障碍的象征,而“秋能度”与“瘴可披”则展现了军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能力。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战场上的英勇战斗,也寓意着对困难的超越和对未来的希望。
最后,“六番从尔长,莫作负恩私”表达了对士兵们长期服役的敬意,并告诫他们不应忘记国家和人民的恩惠,不应做出背叛国家和民众的事情。这不仅是对士兵的勉励,也是对所有为国效力者的道德要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疆军事行动的描绘,展现了明代军队的英勇与智慧,同时也蕴含了对国家、人民以及道德责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