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木棉·其二》
《木棉·其二》全文
明 / 屈大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天南烽火树,最是木棉红。

发炎洲上,光连若水东。

珊瑚枝干似,翡翠往来通。

朝夕羽毛染,为巢朵朵中。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朝夕(zhāo xī)的意思:指时间非常短暂,形容事物的发展变化极快。

发炎(fā yán)的意思:指身体组织受到炎症刺激而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翡翠(fěi cuì)的意思:指美丽的绿宝石,也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色或物品。

烽火(fēng huǒ)的意思:指战争或战乱时期,战火四起,烽烟弥漫的景象。

火树(huǒ shù)的意思:指烈火熊熊燃烧的大树,比喻壮丽的景象或热情高涨的氛围。

木棉(mù mián)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外表华丽,内在空虚。

若水(ruò shuǐ)的意思:指柔和、温润如水的气质或风格。

珊瑚(shān hú)的意思:指珊瑚这种宝贝,比喻珍宝、宝贵的东西。

天南(tiān nán)的意思:指南方,南方。

往来(wǎng lái)的意思:往来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来去、交流、来往等意思。

炎洲(yán zhōu)的意思:指烈火炎炎的地方,形容火势猛烈,热情高涨。

羽毛(yǔ máo)的意思:羽毛是鸟类身上的覆盖物,象征着轻盈、柔软和美丽。在成语中,羽毛常用来比喻轻微、微小或纤弱的事物。

枝干(zhī gàn)的意思:形容事物繁荣、茂盛。

烽火树(fēng huǒ shù)的意思:指战争的烽烟和战火,也比喻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木棉花在南国的壮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木棉花的形态、色彩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天南烽火树”,以“烽火树”象征木棉,巧妙地将木棉与南国的辽阔景象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壮观的氛围。接着,“最是木棉红”直接点明主题,强调木棉花的鲜艳夺目,如同南国的火焰,燃烧着对生命与美的赞颂。

“花发炎洲上,光连若水东”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炎洲之上,木棉花如火如荼地绽放,其光芒仿佛与东方的水流相连,形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自然画卷。这里不仅描绘了木棉花的美丽,也暗示了其生命力的旺盛与不息。

“珊瑚枝干似,翡翠往来通”则通过比喻,将木棉花的枝干比作珊瑚,既形象又生动,展现了木棉花的独特美感。同时,“翡翠往来通”则描绘了鸟儿在木棉花间穿梭的情景,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使整个画面更加鲜活。

最后,“朝夕羽毛染,为巢朵朵中”两句,将视角转向时间的流转,木棉花不仅在朝夕之间染上了鸟儿的羽毛,更成为了鸟儿筑巢的所在。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赋予了木棉花以生命的意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木棉花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美,也蕴含了对生命、自然与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作者介绍
屈大均

屈大均
朝代:明   字:翁山、介子   号:莱圃   籍贯:广东番禺   生辰:1630—1696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你喜欢

中书连直寒食不归因怀元九

去岁清明日,南巴古郡楼。

今年寒食夜,西省凤池头。

并上新人直,难随旧伴游。

诚知视草贵,未免对花愁。

鬓发茎茎日,光阴寸寸流。

经春不同宿,何异在忠州。

(0)

赠沙鸥

老逼教垂白,官科遣著绯。

形骸虽有累,方寸却无机。

遇酒多先醉,逢山爱晚归。

沙鸥不知我,犹被隼旟飞。

(0)

寒食夜

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犹立闇花前。

忽因时节惊年几,四十如今欠一年。

(0)

戏答皇甫监

寒宵劝酒君须饮,君是孤眠七十身。

莫道非人身不煖,十分一盏煖于人。

(0)

巫山高

巫山望不极,望望下朝氛。

莫辨啼猿树,徒看神女云。

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

沾裳即此地,况复远思君。

(0)

古艳诗·其一

残妆色浅髻鬟开,笑映朱帘觑客来。

推醉谁知弄花钿,潘郎不敢使人催。

(0)
诗词分类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诗人
谢混 鸠罗摩什 可朋 金俊明 陈文述 贺兰进明 虞仲文 舒元舆 焦循 刘定之 李从善 嵇璜 鲍令晖 李元度 裴秀 傅尧俞 孔绍安 王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