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骨(bái gǔ)的意思:指人死后只剩下了骨骼,形容人或事物的残破、荒凉。
悲笳(bēi jiā)的意思:形容悲伤哀怨的笛声。
柴桑(chái sāng)的意思:指人们生活贫困、艰苦的地方。
登高(dēng gāo)的意思:指登上高山或高楼,比喻达到较高的位置或境地。
东篱(dōng lí)的意思:东篱是指东边的篱笆,比喻境界高、品德纯洁的人。
孤愤(gū fèn)的意思:孤独愤怒,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感到孤立无助而愤怒。
过重(guò zhòng)的意思:指超过一定限度的重量或负担。
何暇(hé xiá)的意思:没有时间或闲暇之余,用于表示忙碌或没有空闲时间。
黄花(huáng huā)的意思:比喻事物或人的本质已经改变或消失。
笳声(jiā shēng)的意思:笳声是指悲伤的音乐声,也可用来形容悲伤或哀怨的情感。
空发(kōng fā)的意思:指没有实际根据或依据,凭空捏造或编造。
携壶(xié hú)的意思:指携带着酒壶,形容游客或行人带着行囊,四处游历。
野客(yě kè)的意思:指在野外行走的客人,比喻不按常规生活的人。
重阳(chóng yáng)的意思:重阳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也称为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寓意祈求健康长寿。
-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叶颙的诗《至正戊戌九日感怀赋(其八)》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登高所见所感。首句“风急登高野客伤”,通过“风急”渲染出秋日的萧瑟与诗人内心的凄凉,一个“伤”字透露出诗人孤独的游子情怀。次句“悲笳声里过重阳”,在哀婉的军笳声中度过重阳节,增添了节日气氛的沉重和诗人对战乱的忧虑。
第三句“正须击剑论《孤愤》”,诗人借剑表达壮志未酬的愤慨,希望能像《孤愤》中的勇士一样,为国为民发声。然而,“何暇携壶举一觞”一句,又暗示了现实的无奈,即使有心饮酒浇愁,也无暇顾及。
“白骨不埋新战恨”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白骨遍野,新仇未报,令人痛心。而“黄花空发旧枝香”则以菊花的盛开反衬战后的荒凉,旧枝上的菊花虽香,却无人欣赏,更显凄凉。
尾联“寒烟冷日东篱下,西望柴桑路更长”,诗人站在东篱之下,望着远方的柴桑,那条回家或归隐之路似乎更加漫长,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安宁生活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时局的迷茫和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元末明初动荡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家国之痛和人生感慨。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