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危城来,示我手中帖。
骇此仁义名,竟与犬豺袭。
肉瘦不足庖,终当受钳夹。
云洗空山清,棘满广衢狭。
大垆方冶铜,未应炭气乏。
膏雨行及田,吾且习锄锸。
秕糠(bǐ kāng)的意思:指不重要、无价值的东西。
不足(bù zú)的意思:不值得惊奇或不足以引起注意
膏雨(gāo yǔ)的意思:指雨水丰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鬼奴(guǐ nú)的意思:鬼奴指的是为鬼神效劳的人,也可用来形容被人压迫、奴役的人。
空山(kōng shān)的意思:形容寂静无人的山谷中传来的声音。
去就(qù jiù)的意思:表示选择或决定去或不去的意思。
仁义(rén yi)的意思:仁义是指仁慈和公正的品质,表达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危城(wēi chéng)的意思:指处境危险、难以保全的城市或地方。
未应(wèi yìng)的意思:没有回应,没有应答
无法(wú fǎ)的意思:无法指无法做到、无法实现某种愿望或目标。
有怀(yǒu huái)的意思:有怀指心怀某种情感或怀念某人或某事。
这首诗名为《秋晚村居杂述七章(其四)》,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诗中描绘了乡村秋晚的景象和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感慨。
首句“客从危城来,示我手中帖”,以“危城”暗示社会动荡不安,客人带来的一封信件,似乎预示着不祥之事。接着,“骇此仁义名,竟与犬豺袭”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道德沦丧的震惊与不满,将“仁义”与“犬豺”并列,形象地揭示了伪善与邪恶并存的社会现实。
“饥雀贪秕糠,鬼奴斯有挟”两句,通过比喻手法,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与苦难,以及那些利用弱势群体谋取私利的恶行。诗人以“饥雀”喻指贫苦百姓,以“鬼奴”形容那些剥削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的不公。
“肉瘦不足庖,终当受钳夹”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指出那些被压迫者最终会受到惩罚,暗含了正义终将到来的信念。
“云洗空山清,棘满广衢狭”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以“空山清”与“棘满广衢狭”形成对比,一方面表现了自然界的纯净与宁静,另一方面也隐喻了社会的复杂与混乱。
“去就各有怀,警谕已无法”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指出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各有各的想法和顾虑,而社会的警醒与指引似乎已经失效。
最后,“大垆方冶铜,未应炭气乏”以冶炼铜器的场景象征社会变革的力量,暗示尽管面临困难,但变革的火种并未熄灭。“膏雨行及田,吾且习锄锸”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即使面对艰难,也会积极准备,迎接新的开始。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丰富,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其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绿草无端倪,牛羊在平地。
芊绵杳霭间,落日一横吹。
超遥送逸响,澶漫写真意。
岂比卖饧人,吹箫贩童稚。
山田久欲折,秋至尚求雨。
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
朔云卷众水,惨淡吹平楚。
横陂与直堑,疑即没洲渚。
霍霍反照中,散丝鱼几缕。
鸿蒙不可问,且往知何许。
欹眠露下舸,侧见星月吐。
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