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哭诗六章》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哀伤之情,通过对比日夜不停的哭泣声和逐渐消失的眼泪,以及内心世界与外在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深沉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
诗人以“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开篇,生动地展现了日夜不停的哀伤之情。随后的“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则是对身体和精神双重消耗的写照,表现出痛失亲人的心如刀绞。
接着,“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一句,通过对比干涸的眼泪与内心的平静,抒发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思念,以及面对现实无奈的心态。最后两句“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则是对视觉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哲理思考,暗示着有时放弃感官的束缚或许能带来一种心灵上的解脱。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心理洞察,展示了古代诗人在面对亲人去世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阆苑瀛洲。
金谷重楼。
算不如、茅舍清幽。
野花绣地,莫也风流。
却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
酒熟堪*。
客至须留。
更无荣、无辱无忧。
退闲一步、着甚来由。
但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
十二作元僧明本词。
案词综谓此词见呜鹤余音,但检鸣鹤余音卷六并未注
画阑人寂,喜轻盈照水,犯寒先拆。
袅芳枝、云缕鲛绡,露浅浅涂黄,汉宫娇额。
翦玉裁冰,已占断、江南春色。
恨风前素艳,雪里暗香,偶成抛掷。
如今眼穿故国。
待拈花嗅蕊。
时话思忆。
想陇头、依约飘零,甚千里芳心,杳无消息。
粉怯珠愁,又只恐、吹残羌笛。
正斜飞、半窗晓月,梦回陇驿。
北堂无老信来稀,十载秋风雁自飞。
今日满头生白发,千山乡路为谁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