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出入(chū rù)的意思:指出入门户,进出行动。
高风(gāo fēng)的意思:指高尚的风气和崇高的品质。
葛巾(gé jīn)的意思:指贫穷、卑微的人。
辉光(huī guāng)的意思:形容光亮闪耀,光彩夺目。
藜杖(lí zhàng)的意思:指用草木做成的拐杖,比喻贫穷。
内照(nèi zhào)的意思:指内部相互照应、相互配合,形容组织或团队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人欲(rén yù)的意思:指人们的欲望非常强烈,不受控制,蔓延四方。
世人(shì rén)的意思:指世界上的人;所有的人。
守方(shǒu fāng)的意思:守方指的是在比赛或竞争中处于防守的一方,强调守势。
问名(wèn míng)的意思:询问名字或身份。
无外(wú wài)的意思:没有其他;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隐几(yǐn jǐ)的意思:隐瞒真相,掩饰事实。
圆明(yuán míng)的意思: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没有任何犹豫或迟疑。
照应(zhào yìng)的意思:照应是指根据某种情况、需要或要求进行相应的行动或处理,使之相互配合或相互呼应。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圆明庵中的生活与心境,充满了道家哲学的韵味。首句“茅剪幽庐小圃东”,以简朴的茅屋和小园子勾勒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接着,“葛巾藜杖称高风”一句,通过穿戴朴素的葛巾和藜杖,展现了隐士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高洁情操。
“守方固恐形为累,内照应知色即空”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他警惕地守护着自己的原则,避免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同时,通过内心的洞察,认识到一切外在的色彩和形式都是空幻的,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思想。
“出入有虚还有实,辉光无外亦无中”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理解,认为事物的存在与消失并非绝对,而是相互转化的,如同日月的升落,既有虚无也有实在。同时,这种变化不局限于外部世界,也存在于内心深处,体现了内外合一、虚实相生的哲学观。
最后,“世人欲识圆明事,盍问名庵隐几翁”一句,以提问的方式引出,鼓励人们去向这位隐居的高人寻求关于宇宙真理和人生智慧的答案,暗示了诗人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深谙世事、洞悉宇宙奥秘的智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宇宙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夜泊宣城界
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
湖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
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
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
火识梅根冶,烟迷杨叶洲。
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