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及(bù jí)的意思:不如;不及格;不及时
而乃(ér nǎi)的意思:表示转折关系或者强调前后对比,意思是“却是、但是”。
古人(gǔ rén)的意思:指古代的人,也泛指古代的智者或先贤。
何以(hé yǐ)的意思:为什么,怎么,用什么方法
两造(liǎng zào)的意思:指争论双方、对立的两个阵营或双方的矛盾冲突。
明恕(míng shù)的意思:指明察事理,宽容谅解他人的过错。
秦庭(qín tíng)的意思:秦朝的宫廷,比喻权势显赫的地方。
秋荼(qiū tú)的意思:指秋天时节枯萎的草木,比喻衰败、衰落。
未遑(wèi huáng)的意思:未有时间或机会做某事
夏日(xià rì)的意思:夏天的日子
相将(xiāng jiāng)的意思:比喻彼此互相对待、相互交往。
向隅(xiàng yú)的意思:指被逼到绝境,无路可退。
刑辟(xíng pì)的意思:指刑法的施行和犯罪的惩治。
- 鉴赏
这首《议狱诗(其十五)》是明代诗人皇甫汸的作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古代司法制度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古人重向隅,何以久坐石。”开篇以“古人”引出话题,用“向隅”和“久坐石”形象地描绘了古代人们在困境中长久等待、无助的状态,暗示了古代司法制度可能存在的不公与拖延问题。
“安得秦庭中,而乃无夜泣。”这里借用了“秦庭”的典故,意指希望在公正的审判场所中,不再有无辜者遭受冤屈,夜晚也不再有人因冤案而哭泣。表达了诗人对于实现公正审判的强烈愿望。
“苦此秋荼繁,畏彼夏日赫。”“秋荼”和“夏日赫”分别象征着严酷的刑罚和炎热的天气,以此来比喻法律执行中的严苛与残酷。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过度严苛法律制度的批评,以及对无辜受苦者的同情。
“三刺不及讯,两造未遑绎。”“三刺”和“两造”分别指的是古代法律程序中的环节,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在法律程序中未能充分听取双方陈述,导致了不公平的判决。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法律程序不完善、不公正的批判。
“宣公宝明恕,相将止刑辟。”最后两句提到“宣公宝明恕”,可能是引用或借用了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强调了宽恕与公正的重要性,希望以此来制止不必要的刑罚。表达了诗人对于宽大为怀、公正执法的倡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司法制度的反思与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无辜受苦者的深切同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游莺脰湖
白鸟眠沙梦不惊,寒生水国半阴晴。
酒涵春色花边过,船载湖光镜里行。
南浦愁连芳草绿,东风歌送《落梅》声。
那堪日暮临歧别,更听河桥柳上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