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华 严 寺 逢 旧 苍 头 宋 /刘 克 庄 曾 向 丛 林 寄 幅 巾 ,十 年 尘 涴 卧 云 身 。侍 琴 童 子 长 于 竹 ,去 礼 山 僧 作 主 人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长于(cháng yú)的意思:指某人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的才能或长处。
丛林(cóng lín)的意思:指密集的树木、灌木丛生的地方,也用来比喻纷杂复杂的事物。
幅巾(fú jīn)的意思:指巾帛的尺寸大小,也比喻事物的规模大小。
琴童(qín tóng)的意思:指年幼时熟练掌握琴艺的人。
山僧(shān sēng)的意思:指隐居山林的僧人,比喻远离尘嚣,修身养性的人。
十年(shí nián)的意思:指时间长久,表示时间的长短。
童子(tóng zǐ)的意思:指小孩子的声音非常嘈杂,形容人多嘈杂、喧闹。
卧云(wò yún)的意思:比喻人才潜伏在暗处,不露锋芒。
主人(zhǔ rén)的意思:指拥有权力、地位或掌握主动权的人。
作主(zuò zhǔ)的意思:作为主人或负责人来承担责任,做出决定或发号施令。
- 翻译
- 曾经把头巾寄存在丛林中,十年来满身尘土过着隐居生活。
陪伴我的小童子在竹林中长大,不拘礼节的山僧成了这里的主人。
- 注释
- 丛林:指深山或自然环境,这里可能象征隐居之处。
幅巾:古代男子的一种头巾,象征隐士的简朴生活。
尘涴:污秽、满是灰尘,形容生活艰辛或隐居生活的清苦。
卧云身:形容隐居生活,如云般自由自在。
侍琴童子:陪伴主人弹琴的孩子,可能暗示主人的闲适生活。
长于竹:在竹林中成长,可能象征童子的自然质朴。
去礼山僧:不拘泥于世俗礼节的山中和尚。
作主人:成为这里的主宰或主导者,可能指山僧接纳了诗人的隐居生活。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和心境。"曾向丛林寄幅巾,十年尘涴卧云身"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衣物托付给丛林之间,长时间不问世事,一心向往清净自在的生活。这里的“十年”可能是指一段较长时间,而非实指十载,"尘涴"和"卧云身"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远离尘俗,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侍琴童子长于竹,去礼山僧作主人"中,“侍琴童子”可能是指寺庙中的童行者,他们长时间在竹林中学习或修行。"去礼山僧作主人"则意味着诗人前往山中寺庙,与僧侣交往,甚至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主人”,可能是因为他在精神上已经达到了某种层次,从而成为那里的灵魂引领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或道法中出世间生活理念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精神寄托的深厚情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十月九日回书偶作
炎炎翕翕何关我,是是非非厌听人。
莫谩揣摩当世事,且须康济自家身。
囊空米尽挨排去,菊老梅迟问讯频。
南北尚留书债在,未能痛绝为情亲。
明月堂闻松风
此去中秋才七日,明月堂前秋可即。
山深水远断人踪,僧云居此探消息。
老松夭矫双凤翔,翠色依月新凝光。
神仙所居无乃是,我来访古摩藓苍。
夜长月正当窗白,风入松梢声划划。
娥江元自通涛江,脱似江潮撼僧床。
君不见东坡先生豪一世,寄语重门休便闭。
胸中吐出黄初诗,诗势如潮夐无比。
又不见后山居士真仙人,每遇奇观精神生。
悠悠江水流不尽,晚日浮沈潮势平。
披衣起坐寂无语,松影参差复如故。
风声四散不暂停,遥见江流趁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