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丹须竹节,量药用刀圭。
石似临邛芋,芝如封禅泥。
毻毛新鹄小,盘根古树低。
百鸟(bǎi niǎo)的意思:形容鸟儿争飞的热闹景象。
春山(chūn shān)的意思:春天的山景,形容景色美丽、宜人。
封禅(fēng shàn)的意思:封禅是指古代帝王登山祭天,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孤烟(gū yān)的意思:形容孤立无援,独自一人。
关吏(guān lì)的意思:指官吏、官员。也可指官府、官署。
九井(jiǔ jǐng)的意思:形容水流汹涌,声势浩大。
寥廓(liáo kuò)的意思:形容空旷、辽阔。
灵溪(líng xī)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非常聪明灵活。
流沙(liú shā)的意思:比喻难以逃脱的危险或困境。
盘根(pán gēn)的意思:形容事物纷乱复杂,错综复杂,难以解决。
七圣(qī shèng)的意思:七位圣人,指古代中国哲学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和韩非子。
三千(sān qiān)的意思:形容非常多,数量巨大。
三门(sān mén)的意思:指三个门派或三个门类。
沙西(shā xī)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破败、破落的样子。
途经(tú jīng)的意思:经过某个地方或经历某个过程
虚无(xū wú)的意思:没有实际内容或意义的空虚状态。
野戍(yě shù)的意思:指在边远地区或野外驻守的军队。
竹节(zhú jié)的意思:指人的品质、性格或行为像竹子一样坚韧、刚直、不屈服。
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庾信所作,名为《至老子庙应诏》。从诗的内容来看,庾信在描述他途经老子的庙宇时的一些景象和感受。
"虚无推驭辨,寥廓本乘霓。" 这两句表达了对道家哲学中“虚无”概念的理解,虚空无实,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诗人通过这些词汇来表现他对老子道德思想的尊崇。
"三门临苦县,九井对灵溪。" 这两句描写了庙宇所处的地理环境,三门可能是指庙前的三个入口,临近的是苦县;九井则可能是附近的自然景观,与灵溪相对。
"盛丹须竹节,量药用刀圭。" 这里描述了一种古代制药的场景,盛丹可能指的是某种药材的丰富,而量药用刀圭,则是当时计量药物的一种工具。
"石似临邛芋,芝如封禅泥。" 石头形状宛如古代的厨余(临邛芋),而芝草则好似用于封闭禅房门户的泥土。这两句通过具体的比喻,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
"毻毛新鹄小,盘根古树低。" 这里的“毻毛”指的是一种鸟类(可能是鹤),而“新鹄”则意味着年轻的小鸟;“盘根古树低”则描绘了一种古老的树木低垂的情形。
"野戍孤烟起,春山百鸟啼。"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野外的戍楼上升起孤独的炊烟,而春天的山林中百鸟争鸣。
"路有三千别,途经七圣迷。" 这里“路有三千别”可能是指道路曲折且长,“途经七圣迷”则可能是在描述诗人行走在古代七位圣人的庙宇之间,感觉迷失方向。
"唯当别关吏,直向流沙西。"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告别官吏,只愿意前往那片遥远而神秘的“流沙”之地,这里的“流沙”可能是指边疆地区或更远的地方。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庾信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更通过对老子庙宇周遭环境的刻画,表达了他对于道家哲学和自然之美的深厚情感。
虎门潮长催舟发,君行万里辞扬越。
尊老京华启事时,殷勤省觐当双阙。
荔枝蕉子酿酥醪,霜蟹雪螺多水膏。
持献堂前复鲨翅,故乡风味及同曹。
莞香朝夕薰衣服,生结清甜兼水熟。
知燠知寒及自公,闻诗闻礼乘休沐。
春诵秋弦太学中,能将三德教童蒙。
仇香定得诸儒敬,郭宪元将六艺通。
少年立身须及早,出事公卿先有道。
赀郎未足累相如,辞赋何如铜臭好。
一尊相送郁江湄,莫向莺花惜别离。
越鸟怀南无远志,蛮骢归北有雄姿。
为语故人王祭酒,翰苑朱吴诸好友。
高怀倘不嚇鹓雏,应寄新诗来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