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须(bù xū)的意思:不必,不需要
差别(chā bié)的意思:指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或差异。
立异(lì yì)的意思:指在思想、技术、艺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开拓新的领域或创造新的事物。
三六(sān liù)的意思:形容人的举止轻佻、放荡。
十二(shí èr)的意思:指十二个,表示数量为十二。
同一(tóng yī)的意思:相同或一致
相差(xiāng chà)的意思:指两者之间的差距或差异。
须生(xū shēng)的意思:指事情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出现。
异名(yì míng)的意思:
(1).名称不同。《老子》:“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别而言之,则鬚眉异名;合而説之,则体之一毛也。”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蛤即是虾蟇,同实浪异名。”
(2).别称,别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 浊水 即 白水 之异名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
(3).指人的外号。《水浒传》第三七回:“因此人起他一箇异名,唤做 浪裡白跳 张顺 。”一理(yī lǐ)的意思:一理指的是一种道理或原则。它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八万四千(bā wàn sì qiān)的意思:形容数量众多,极其繁多。
- 注释
- 八万四千:佛教中形容法门众多。
同一理:指共同的道理或法则。
事相差别: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立异名:赋予不同的名称以区分。
十二围陀:佛教术语,可能指经文或教义的十二部。
疏论:对经文的注解和论述。
慇勤:恳切、勤奋。
三六:可能指佛经中的章节或轮回次数。
不须生:不必产生疑惑。
- 翻译
- 万物道理皆相通,现象各异各有称。
佛教经典细区分,虔诚修行无须生疑。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庞蕴的作品,体现了佛教思想。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佛理的深刻领悟,展现了作者对于宇宙万物本质一致与表象差异的理解。
"八万四千同一理,事相差别立异名。" 这两句表达了一个核心思想,即尽管有无数种现象,但它们都源自于同一种根本原理。这里的“八万四千”是一个泛指众多的说法,强调了宇宙间万物之繁多,而“同一理”则揭示了一切现象背后的统一本质。同时,这些不同的现象又各有其名称和特性,体现了差异与区别。
"十二围陀及疏论,慇勤三六不须生。" 这两句则进一步探讨了佛教修行的方法与目的。“十二围陀”是佛教中的一种禅定法门,而“疏论”则可能指的是对佛教经典的详细解释或评论。这两者都是佛教徒在追求智慧、悟到真理过程中的修炼方式。而最后,“慇勤三六不须生”表达了通过努力修行,达到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将佛教哲学思想以诗歌形式展现出来,展示了作者对于宇宙真理的理解以及对佛法修行的认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