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鱼不死纲,鸩鸟饥啖虺。
负此雄桀姿,杀物亦见才。
魏祖吞九鼎,耽坐漳水台。
所戕止螾蚁,宁摧济世材。
闭门锄菜客,坠箸於疾雷。
伏虎(fú hǔ)的意思:指隐藏着强大力量的人或事物。
疾雷(jí léi)的意思:形容声音极大、速度极快的雷声。
济世(jì shì)的意思:帮助解决社会问题,造福人民。
惊猜(jīng cāi)的意思:惊讶和猜测。
九鼎(jiǔ dǐng)的意思:九鼎是古代帝王的象征,代表权力和荣誉。
佻巧(tiāo qiǎo)的意思:形容人言语行动轻浮、不严肃。
小儿(xiǎo ér)的意思:指儿童、小孩子。
雄桀(xióng jié)的意思:形容人非常英勇豪迈,有威武的气概。
燕雀(yàn què)的意思:小鸟燕雀无法理解大雁鸿鹄的志向和抱负。形容人的见识狭窄,不能理解高远的目标。
吞九鼎(tūn jiǔ dǐng)的意思:指人的胆量、气魄非常大,能够承受重大的责任和压力。
这首诗《咏史十三首(其五)》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创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独特见解。
首句“巨鱼不死纲,鸩鸟饥啖虺”以“巨鱼”、“鸩鸟”、“虺”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与奸佞小人之间的斗争。巨鱼象征着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而鸩鸟则代表那些利用时机、残害无辜的小人。这一对比揭示了历史上的善恶冲突。
接着,“负此雄桀姿,杀物亦见才”进一步阐述了英雄的才能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英雄虽有卓越的才能,但有时为了实现目标,不得不采取残酷手段,这反映了历史人物在道德与权谋之间面临的抉择。
“魏祖吞九鼎,耽坐漳水台”引用了曹操吞并诸侯、统一北方的历史故事,通过“耽坐”一词,描绘了曹操沉溺于权力的场景。此处暗含了对权力欲望的批判,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人物在权力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所戕止螾蚁,宁摧济世材”表达了对历史中被权力吞噬的杰出人才的惋惜之情。螾蚁象征着微不足道的个体,而“济世材”则指能够拯救时代的杰出人才。这句话强调了人才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权力对人才的潜在威胁。
“杨孔两小儿,佻巧讵足哀”通过引用杨朱和孔融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善于投机取巧、却不足以引起哀怜的人物。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智慧与道德价值的重视。
最后,“闭门锄菜客,坠箸於疾雷”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他远离尘嚣,专心耕作,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疾雷),依然保持镇定自若。这一形象与前文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道德选择、权力欲望以及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英雄豪杰的赞美,也有对奸佞小人的批判,同时表达了对人才价值的珍视和对现实世界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