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来隔岭,问我独敲云。
严耕应似子,说筑岂非君。
瞥去鸦惊起,谁来稚答云。
日高才出户,对客却慇勤。
避俗(bì sú)的意思:避免陷入俗套和平庸,追求独特和与众不同。
剥啄(bāo zhuó)的意思:剥削和压迫。
高才(gāo cái)的意思:指人才出众、能力高超。
何意(hé yì)的意思:表示询问对方的意图或用意。
惊起(jīng qǐ)的意思:突然惊醒或惊动
朦胧(méng lóng)的意思:形容事物模糊不清,不够清晰明了。
名氏(míng shì)的意思:指名声、声誉。形容人的名声很大、很响亮。
岂非(qǐ fēi)的意思:难道不是,岂非表示对某种事实或判断的反问,表达出否定的意思。
俗纷(sú fēn)的意思:指世俗纷扰、纷争不断,形容社会风气混乱、人心不安。
逃名(táo míng)的意思:逃避罪责或名誉的责任。
有人(yǒu rén)的意思:表示某个地方有人存在,或某个事件有人参与、有人知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避世的生活状态,通过与来访者的对话,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自然宁静的心境。
首句“何意逃名氏”,隐士似乎在自问,为何要逃避自己的姓名,暗示了他有意避开尘世的纷扰和名利的追逐。接着,“祇缘避俗纷”进一步解释了原因,即为了躲避世俗的喧嚣和纷争。
“有人来隔岭,问我独敲云。”描述了隐士独自一人在山中生活,偶尔会有访客从远处的山岭而来,他独自在云间敲击,以示欢迎或回应。这既表现了隐士与外界的微妙联系,也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剥啄声虽急,朦胧唤未闻。”这里通过声音的描写,展现了隐士生活的宁静与淡泊。即使访客的声音再急切,他也仿佛并未察觉,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严耕应似子,说筑岂非君。”这两句借用了古代典故,表达了隐士与古代贤人相似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这里的“子”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某位隐士或贤人,而“说筑”则可能是隐士与来访者讨论建造居所之事,暗示了他们共同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理想。
“瞥去鸦惊起,谁来稚答云。”描绘了隐士与自然界的互动,一只乌鸦的突然飞起打破了宁静,而“稚答云”则可能是指隐士用云朵回应,或是某种心灵上的沟通,进一步强调了他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最后,“日高才出户,对客却慇勤。”说明隐士在日上三竿时才走出屋门接待客人,显示出他对来访者的尊重和热情,同时也体现了他生活节奏的从容不迫。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以及他在面对世俗纷扰时的淡泊与坚持。
文献千秋人,埋玉兹山麓。
墓门翳寒萝,野鸟啼如哭。
缅惟天实际,阳精被阴黩。
竟以雨淋铃,滴碎霓裳曲。
西蜀路崄巇,日车几翻覆。
忠言不见用,坐受蒙尘辱。
风度虚尔思,公已沦幽谷。
石椁谁勒铭,金鉴犹存录。
贞魂化日星,地下宜朝烛。
鹑火万古翔,高名系其足。
我来孟冬初,霜露气清肃。
落叶迸东流,感此世代速。
人生孰不死,要择所归宿。
忠正自英英,奸佞徒碌碌。
展拜仰清芬,庶以执予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