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梦奠日,曾忆后庚申。
- 拼音版原文全文
程 楚 翁 访 考 亭 旧 居 著 闽 山 集 为 题 其 后 宋 /马 廷 鸾 有 客 传 吟 藁 ,知 渠 来 自 闽 。四 书 犹 在 鲁 ,六 籍 不 忧 秦 。太 史 经 邹 峄 ,离 骚 感 楚 臣 。谁 知 梦 奠 日 ,曾 忆 后 庚 申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楚臣(chǔ chén)的意思:指忠诚于国家的臣子,也可指忠诚于某个人或事业的人。
客传(kè chuán)的意思:指客人的传闻或传言。
来自(lái zì)的意思:指事物的来源、起源。
离骚(lí sāo)的意思:指离散、离别之愁。
六籍(liù jí)的意思:指六种身份或地位。
梦奠(mèng diàn)的意思:指在梦中丧亲、悼念亲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四书(sì shū)的意思: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著作。
太史(tài shǐ)的意思:太史是指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历史和记录史事。在成语中,太史常常用来形容人的学识渊博、博学多才。
- 翻译
- 有人传递着吟诵的稿子,我知道他来自福建。
儒家经典《四书》仍然在鲁地流传,古老的文献《六籍》不用担心秦朝焚书的厄运。
太史公曾经游历过邹峄山,屈原的《离骚》触动了楚国的忠臣们。
谁知道在那个追思先人的日子,他曾想起遥远的庚申年。
- 注释
- 藁:稿子。
闽:福建。
四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鲁:鲁地,指山东地区,孔子故里。
六籍:古代典籍,泛指儒家经典。
秦:秦朝。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史事。
邹峄:古地名,在今山东邹县。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古代楚辞的一种。
梦奠:对亡者的追思和祭奠。
庚申: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具体年份未明。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马廷鸾的作品,名为《闽山集·访考亭旧居》。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古人和历史的怀念,以及自身经历的感慨。
“有客传吟藁,知渠来自闽。”这里,“有客”指的是来访的朋友或游子,他们带来了外地的消息,使得诗人得知故人或友人从福建(闽)来到此地。藁,古代书信的统称,这里可能指代诗人的作品。
“四书犹在鲁,六籍不忧秦。”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敬仰。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至今仍然流传于鲁地(孔子的故乡),显示出儒学的深远影响。而六籍,泛指古代六艺之书,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它们在秦朝时期虽然被焚烧,但文化精髓并未消亡。
“太史经邹峄,离骚感楚臣。”这里提及了太史公(即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其中有邹阳和峄阳的故事,这里象征着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记忆。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感楚臣则是指屈原被流放后所写下的一系列哀伤之作。
“谁知梦奠日,曾忆后庚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回忆。梦奠日可能暗示着诗人对往昔时光的追忆,而曾忆后庚申则是指诗人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后庚申,可能是指某个年份)有所思念和回顾。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怀,同时也透露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是一篇融合了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与个人情感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寄泰山孙复
先生心与白云闲,五十秋风鬓不斑。
自有清名满天下,更无尘迹到人间。
朱铅乐外非攸好,贪懦闻风合厚颜。
不待高吟见招隐,见收馀俸买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