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物实莫取,自物亦□□。
□□□□□,□□□□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中的第四十三首。诗中探讨了修行与得道的主题,强调了内在自我与外在事物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无分别心的状态下达到道的境界。
“教你修道时,使你得长年。” 开篇即点明了修道的目的,旨在延长生命,提升精神境界。接下来,“他物实莫取,自物亦□□” 暗示了修道者应专注于自身内在的修养,而非外在的物质追求。这里的“□□”可能代表“舍弃”或“放下”,强调了去除杂念和欲望的重要性。
“□□□□□,□□□□缘。”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修道的过程,强调了与外界的和谐共处,以及通过因果关系理解宇宙的运作规律。这表明了修道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修炼,也涉及到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若无自他见,何处有心偏。”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即在无分别心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平静。这里的“自他见”指的是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理解,而“心偏”则意味着偏见或执着。通过消除这些障碍,修道者能够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最后,“如斯不得道,从君更问天。” 表达了一种如果未能达到道的境界,可以继续探索和寻求的精神态度。这句话鼓励人们即使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也不要放弃,而是要持续地探索和实践,直至找到真正的答案。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强调了修道过程中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在无分别心的状态下达到精神自由的可能性。
行穿侧径度荒山,又踏深泥过野田。
路转忽然开远望,眼明复此见平川。
江烟浦树悲重叠,楚水闽山喜接连。
税驾有期心转迫,棱棱瘦马不胜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