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愁天远诗无托,吏案山横睡有媒。
- 拼音版原文全文
西 楼 秋 晚 宋 /范 成 大 楼 前 处 处 长 秋 苔 ,俛 仰 璇 杓 又 欲 回 。残 暑 已 随 梁 燕 去 ,小 春 应 为 海 棠 来 。客 愁 天 远 诗 无 托 ,吏 案 山 横 睡 有 媒 。晴 日 满 窗 凫 鹜 散 ,巴 童 来 按 鸭 炉 灰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巴童(bā tóng)的意思:指小孩子的样子或行为像成人一样,成熟、稳重。
残暑(cán shǔ)的意思:指仍然炎热的残余夏季。
长秋(cháng qiū)的意思:指时间长久,秋天漫长。
处处(chǔ chù)的意思:处处意指“到处、各处”,表示某事物或某种情况在各个地方都存在或普遍存在。
凫鹜(fú wù)的意思:比喻人们的行为模仿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
海棠(hǎi táng)的意思:指美丽而短暂的事物或景象。
客愁(kè chóu)的意思:指因思念他乡或离别而产生的忧愁之情。
梁燕(liáng yàn)的意思:比喻人的一举一动或言行举止非常轻盈、灵活。
炉灰(lú huī)的意思:指炉灶上的灰烬,比喻已经熄灭或没有用处的东西。
晴日(qíng rì)的意思:晴日指的是晴朗的天气,没有云彩和阴霾。
小春(xiǎo chūn)的意思:指初春时节的温暖和煦的春天。
鸭炉(yā lú)的意思:指人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真实面目。
- 翻译
- 楼前草木长满了秋天的青苔,抬头低头间,北斗七星又要转回原位。
夏天的余热已经随着归巢的燕子离去,春天的小序应该随着盛开的海棠到来。
客居他乡的忧愁因天高而无处寄托,繁重的官事使我在山案前昏昏欲睡。
晴朗的日子里,窗外的野鸭群散开,巴地的孩童前来添加鸭子烹煮的木炭灰烬。
- 注释
- 秋苔:秋天生长的青苔,常用来形容环境的荒凉或静寂。
璿杓:古代星图中的北斗七星,这里指代时间的流转。
残暑:夏季剩余的炎热。
小春:农历中指立春之后的一段时间,天气逐渐转暖。
客愁:旅居他乡的忧虑。
吏案:官府的公文或案件,引申为公务或职责。
睡有媒:形容因公务繁忙而难以入睡。
凫鹜:野鸭和鸳鸯一类的水鸟。
巴童:四川等地的儿童。
鸭炉灰:烧鸭子时的炉灰,可能指烹饪之事。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时分西楼的景象。诗人站在楼前,看到长满秋苔的地面,抬头望见北斗七星(璿杓)即将西沉。暑气已消,梁上的燕子离去,预示着小春的到来,海棠花也将绽放。诗人的客居之愁无处寄托,只能在堆积如山的文案中勉强打个盹。窗外晴空万里,野鸭悠闲地散开,远处传来巴童烧鸭炉灰的声音,增添了宁静而寂寥的气氛。整体上,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夜的清冷和诗人的心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四十卖妇谣
东家少妇价万钱,西家大妇五六千。
痴儿肚肠铁石坚,妇人性命徒苟延。
不关恩爱无因缘,又非两情相弃捐。
灶前数日无火烟,腹中饿病何由痊。
官家赈贷解倒悬,予夺已属豪民权。
初来写券涕泗涟,放手恸哭声彻天。
肢体割裂心连牵,恨不死别归黄泉。
明朝捉落江南船,只有去日无归年。
怀中弱息呱呱然,抛掷竟堕蛟螭涎。
风吹落花江水边,蓬漂梗断不复联。
妇人去家何足怜,风俗所系谁之愆。
我今歌此卖妇篇,倩谁写入筝琶弦。
官家早晚开玳筵,一弹一唱公堂前。
玉京秋.自题“种瓜小影”
眉半敛。春红已全褪,旧愁还欠。
画中瘦影,羞人难闪。
新病三分未醒,淡胭脂、空费轻染。
凉生夜,月华如洗,素娥无玷。翠袖啼痕堪验。
海棠边、曾沾万点。怪近来,寻常梳裹,酸咸都厌。
粉汗凝香,蘸碧水、罗帕时揩冰簟。有谁念。
原是花神暂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