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倚琳塘若住空,含虚镜影入窗中。
《镜清斋》全文
- 鉴赏
这首诗以“镜清斋”为题,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巧妙地将镜像与治理国家的道理相联系,展现了深邃的政治智慧与哲学思考。
首句“阶倚琳塘若住空”,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空灵的画面,台阶旁的池塘仿佛与虚空相连,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这里的“琳塘”可能象征着清雅、纯净的境界,而“若住空”则暗示了这种境界的虚幻与超脱,预示着接下来的哲理探讨。
次句“含虚镜影入窗中”,进一步深化了前一句的意境,将“含虚”的概念具象化为“镜影”。镜子中的影像映入窗户,不仅反映了外部世界的景象,也寓意着内心的映照。这里通过镜子的比喻,强调了自我反省和内心世界的纯净对于理解外界的重要性。
后两句“无於水监於民监,义喻载舟原可通”,则是全诗的核心所在,直接揭示了治理国家的道理。前半句“无於水监於民监”借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强调了人民对于政权的重要性,如同水对于船只一样,既可以承载也可以颠覆。后半句“义喻载舟原可通”则进一步阐述,正义和仁德是连接人民与政权的桥梁,只有秉持公正和仁慈,才能稳固政权,实现长治久安。
整首诗通过镜像的比喻,既描绘了自然界的宁静之美,又深刻地探讨了政治与道德的关联,展现了作者对宇宙万物和人间百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治国之道的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