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一庵前碧溪在,花瓢归饮许仙泉。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碧溪(bì xī)的意思:指清澈见底的溪水,比喻文采清新、才思敏捷。
便腹(biàn fù)的意思:指吃了东西就想上厕所,形容食物消化迅速。
初筵(chū yán)的意思:初次设宴招待客人。
从心(cóng xīn)的意思:心意相通,情投意合。
固穷(gù qióng)的意思:指贫穷困困,无法改变的境况。
类从(lèi cóng)的意思:指人或事物相似、相仿、相近。
偏令(piān lìng)的意思:指偏爱、偏袒某人或某事物,使其处于有利或优越的地位。
时制(shí zhì)的意思:
(1).指时节和制度。《诗·鄘风·定之方中序》:“ 文公 徙居 楚丘 ,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説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 疏:“既得其时节,又得其制度。”
(2).指当时的制度。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一节:“他若 郑 人游於乡校,以詆毁时政,时制毫不禁之。”
(3).时令;季节。《孙子·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俞樾 《俞楼杂纂·著书馀料·<孙子·计篇>》:“时制,当读为时节。‘节’与‘制’一声之转。《国语·晋语》:‘夫祀,国之大节也。’ 韦 注:‘节,制也。’是其义亦相通。”
(4).谓送终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 孙希旦 集解:“岁制者,谓送死之具,於每岁有所制也;时制,於每时有所制也;月制,於每月有所制也。六十已衰,始制为送死之具;至七十、八十,而所制弥备;至九十,又於所制者曰脩也。”后以“时制”借指七十岁。《周书·儒林传·沉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 梁 。”
(5).当代流行的文章体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古文公式》:“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时制。”斯文(sī wen)的意思:文雅有礼貌,举止得体。
小戴(xiǎo dài)的意思:指小心谨慎,谨慎小心。
心孔(xīn kǒng)的意思:指内心深处的痛苦、悲伤或疼痛之感受。
云何(yún hé)的意思:用于问询事情的原因或经过。
- 翻译
- 我早已习惯于内心的贫穷,懒得再去阅读如今的知识。
时代的变化让我惊讶,就像小戴的《史记》所记载的那样,初次聚会怎敢比拟卫公的诗篇。
为何这位老者偏偏长寿,或许是因为他的文采得以流传。
看见前方有一座庵堂,旁边有碧绿的溪流,我想拿着花瓢去那里饮用仙泉。
- 注释
- 固穷:坚守贫困。
类:类似。
心孔:内心深处。
懒读:懒得阅读。
时制:时代变迁。
小戴记:指《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小戴是他的字)。
初筵:初次聚会。
卫公篇:指唐朝诗人韩愈的诗,韩愈曾官至宰相,世称韩公。
偏令:偏偏让。
斯文:指文才、学问。
遂有传:得以流传。
庵前:庵堂前面。
碧溪:清澈的溪流。
许仙泉:传说中的仙人之泉,这里可能指庵堂附近的水源。
-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题为《次韵俞好问庆予七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学习态度的反思,以及对长寿和传世佳作的向往。
"固穷早类从心孔,懒读今如便腹边" 这两句描述了年轻时刻苦攻读,知识渗透于心,而到了现在却变得懒惰,只是表面上看似懂得很多。诗人通过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自己学习态度的不满和反思。
"时制堪惊小戴记,初筵敢拟卫公篇" 这两句中,"小戴记" 指的是《礼记》中的《小戴礼记》,而"卫公篇" 则是指唐代文学家卫铎的诗文。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古籍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写作的谦逊态度。
"云何此老偏令寿,其或斯文遂有传" 这两句中,诗人自称"此老",表达了对长寿的向往,并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流传后世。
最后两句"见一庵前碧溪在,花瓢归饮许仙泉" 描述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诗人在山谷间的小庵前,看到清澈的溪水和花瓢(可能是指用花瓣制成的酒杯),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以寻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学习态度、文学创作、长寿和传世作品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以及对知识、文学和自然美景的深厚情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