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夜 寒 独 觉 宋 /杨 万 里 儿 啼 惊 觉 梦 中 身 ,恰 则 华 胥 政 问 津 。脚 到 五 更 偏 作 冷 ,老 来 万 事 不 如 人 。若 无 窗 月 谁 相 伴 ,听 尽 鸡 声 不 肯 晨 。尚 有 布 衾 寒 似 铁 ,无 衾 似 铁 始 言 贫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布衾(bù qīn)的意思:指用布做的被褥或被子。
不如(bù rú)的意思:不如表示不如何,不及,不如何好。
不肯(bù kěn)的意思:不愿意,不肯接受或执行某种要求或建议。
儿啼(ér tí)的意思:指婴儿啼哭声,比喻凄凉、悲伤的情景。
华胥(huá xū)的意思:指古代神话中的一个仙境,也用来形容美好而遥远的地方。
惊觉(jīng jué)的意思:突然觉悟,突然意识到某个事实或真相。
老来(lǎo lái)的意思:指年纪大了以后。
梦中(mèng zhōng)的意思:指在梦中,不真实的情景或境况。
恰则(qià zé)的意思:指合适、恰当的时机或条件。
万事(wàn shì)的意思:万事如意是一个祝福的词语,意思是希望一切事情都能如愿以偿,顺利成功。
问津(wèn jīn)的意思:向人请教或求助,寻求帮助或指点。
五更(wǔ gēng)的意思:指天亮前的最后一刻,也指深夜。
相伴(xiāng bàn)的意思:一同陪伴、共同出现
中身(zhōng shēn)的意思:指事物的内在实质或内部构造。
- 注释
- 啼:哭泣。
华胥:传说中的理想国。
津:渡口,这里指寻求帮助或咨询。
五更:夜晚的第五个时辰,接近黎明。
偏作冷:格外感觉冷。
万事:所有的事情。
窗月:窗户上的月光。
鸡声:清晨的鸡鸣声。
布衾:棉被。
铁:形容极度寒冷。
贫:贫穷。
- 翻译
- 孩子的哭声惊醒了梦境中的我,恰巧这时华胥国的官员前来询问道路。
夜深时分,双脚更是感到寒冷,随着年龄增长,觉得世间万物都不如以前了。
如果没有窗外的月光陪伴,我宁愿倾听鸡鸣直到天明也不愿醒来。
即使有床铺,被子却冷得像铁一样,只有没有被子才算是真正的贫穷。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夜的孤独与寒冷。开篇"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问津"两句,通过儿子的啼哭打破了夜的宁静,诗人从梦中惊醒,而"恰则华胥"表明时间已深,"政问津"则隐含着对生活、对未来某种忧虑或探究。
接着"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两句,诗人感受到的是夜的寒冷和生命力的衰退。"脚到五更"意味着时间已经很晚,通常指凌晨三点至五点,而"偏作冷"则强调了这种感觉的加深。"老来万事不如人"表达了一种对于时光流逝和个人能力下降的无奈。
再看"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两句,诗人在没有明亮月色的陪伴下,只能听到鸡鸣的声音,却仍旧不愿意迎接破晓。这里透露出一种对夜晚的依恋,以及对黎明到来的抵抗。
最后"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两句,诗人通过对被子的描述,表达了深夜的严寒,以及因缺少被子而感受到的更甚的寒冷和贫困。"无衾似铁"强调了没有被子的情况下,寒冷感受的极致,而"始言贫"则揭示出这种生活状况下的贫穷。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寒冷、生命力衰退、孤独和贫困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忧郁情绪。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病中夜闻雪作时尧明有广陵之行未归思为数语奉寄久之未就他日尧明归携诗相过飘然有御风凌云之气因以前诗答之
公方他山行,我此一室病。
拥炉听夜雪,若与风势竞。
萧条中疑休,狼藉久未定。
平明望屋瓦,入我眼界净。
所恨子猷远,无复肯乘兴。
想当岩壑间,玉立与辉映。
时来有杰句,遂入风雅正。
寒威固深避,草木自温凊。
公家鹤氅翁,韵与羲皇并。
流风及远孙,笔力如此劲。
雕缋或过眼,惟我乃弗称。
新春上河堤,梅柳当历聘。
过从不厌数,荒畴取微径。
将赴海陵出京治泎觅舟候送客不至遂行
子行殊未来,我马已再秣。
略投故人饭,苦厌从者聒。
长河见舟楫,尚恐尘事夺。
风翻蝉急噪,雨漱岸欲脱。
南山已在眼,想望淮水阔。
别离古所重,况在交友末。
翩然欲行际,所寄一短褐。
路长书来稀,何以慰饥渴。
学仙行
长松拂云根合抱,雪虐霜凌不相到。
下有千岁老茯苓,化为琥珀光自照。
食之便可登广寒,不但无病长少年。
浮生溷浊那可言,和气乃为尘务煎。
坐看灵药置泥土,五味杂置成薰膻。
岂不闻齐天子,黄金丹成不肯仙。
且贪人间乐,不能从汝飞上天。
惜哉韦郎之妙语,一失毫釐千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