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两 太 师 明 /李 东 阳 和 议 是 ,塞 外 蒙 尘 走 天 子 。和 议 非 ,军 前 函 首 送 太 师 。议 和 生 ,议 战 死 。生 国 仇 ,死 国 耻 。两 太 师 ,竟 谁 是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国雠(guó chóu)的意思:指国家的耻辱或国家受到的侮辱。
国耻(guó chǐ)的意思:指国家所遭受的耻辱和屈辱。
函首(hán shǒu)的意思:函首是一个古代书信中的词语,指的是信封上的开头部分。
和议(hé yì)的意思:指双方或多方通过协商、谈判达成共识,解决分歧或争端,达成和解的协议。
军前(jūn qián)的意思:指在军队面前或军事活动中。
蒙尘(méng chén)的意思:指东西被积尘所覆盖,失去光洁。也比喻人的才能、品德等被埋没或受到损害。
塞外(sài wài)的意思:指边疆地区或边远地方。
太师(tài shī)的意思:指宰相、大臣,也用来指代有才能、有经验的人。
天子(tiān zǐ)的意思:指君主、皇帝,也用于比喻权力至高无上的人。
议和(yì hé)的意思:指双方或多方经过讨论、协商,达成共识,停止争斗,恢复和平。
-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所作的《两太师》,以简练的笔触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对比“和议”与“战死”的两种不同结局,揭示了和谈与战争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复杂影响。
首句“塞外蒙尘走天子”描绘了战乱时期,皇帝被迫逃亡的场景,暗示了和议可能是在战败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接着,“和议非,军前函首送太师”则揭示了和议背后的残酷现实,即一些人为了达成和平,牺牲了前线将领的性命。
“议和生,议战死”进一步强调了和战两种决策的截然不同命运,和议可能导致生存,而战死则是对国家荣誉的捍卫。最后两句“生国雠,死国耻”表达了诗人对和议可能导致苟且偷安,忘记复仇雪耻的深深忧虑。
诗的结尾“两太师,竟谁是?”以质问的方式,对两位太师(可能是代表和战两派的权臣)的行为提出了质疑,究竟是追求和平的生存者还是无视国家荣誉的牺牲者?这句疑问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决策的深度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整体上,这首诗以强烈的对比和讽刺手法,展现了对和战问题的深刻剖析。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