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胜(bù shèng)的意思:形容无法胜过或不胜任某种情况或事物。
称臣(chēng chén)的意思:指一个国家或个人向另一个国家或个人表示服从和臣服。
何曾(hé zēng)的意思:表示事物已经过去,不再存在或不再发生。
虮虱(jī shī)的意思:指小虫子,比喻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
竟夕(jìng xī)的意思:竟夕指整夜,连夜,通宵。形容一夜之间,整个夜晚。也可指连续的几个夜晚。
劳神(láo shén)的意思:指过度劳累耗费精神和体力。
爬搔(pá sāo)的意思:形容人勤奋努力,不怕辛苦的样子。
切身(qiè shēn)的意思:亲身体验;亲身感受
如何(rú hé)的意思:表示询问或描述做某事的方法或步骤。
无关(wú guān)的意思:没有关系,不相干
下界(xià jiè)的意思:指地狱或阴间。
相隔(xiāng gé)的意思:指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或间隔。
形相(xíng xiāng)的意思:形状和相貌。
有形(yǒu xíng)的意思:有实际的形态或存在。
-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郑用锡的《自夏至冬,得痒疾,夜辄不寐》描绘了作者因夏季到冬季期间染上瘙痒之疾,夜晚难以入眠的痛苦经历。首句“莫道无关事,爬搔已切身”表达了瘙痒虽小,却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切身感受难以忽视。接下来的“如何成小癣,竟夕大劳神”进一步强调了瘙痒之症虽起于微小(小癣),却整夜使人精神疲惫(大劳神)。
诗人通过“岂有形相隔,何曾技未伸?”这两句,暗示瘙痒虽无形可见,但其影响深远,仿佛技艺未能施展,令人苦不堪言。最后两句“不胜虮虱感,下界耻称臣”,以虮虱为喻,表达出对瘙痒之苦的无奈和对病情的轻蔑态度,甚至不愿承认自己被这小小的皮肤病所控制。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个人身体不适为切入点,寓言深刻,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琐事中细微困扰的敏锐感触和自我解嘲的幽默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书杭州西湖涉公堂
孤舟孤鹤与孤云,湖上深居自不群。
高卧可能容一榻,青山西岸且平分。